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一黨制”為何沒有造成獨裁和腐敗

http://www.CRNTT.com   2012-12-30 09:39:17  


 
  不過,重讀日本自民黨的歷史,讓人感慨萬千的,既非特定制度令人意外的結果,亦非自民黨內部派系為奪得最高權力而進行的競爭乃至鬥爭,而是一出波瀾壯闊的歷史演義,主角正是自民黨的那些政治家。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自民黨(包括其前身)政治家在戰敗、被占領的混亂局面中,力挽狂瀾,在內政外交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講和條約、經濟發展、美日同盟、沖繩歸還,等等,這些成就讓人刮目相看。這些奠定日本今日格局的政治成果,在建黨不到三十年內便已達成。更讓人驚訝的是,自民黨政治家幾乎是踏著時代鼓點取得上述業績的。這只是制度的功效嗎?非也。徒法不能以自行,苟無其人,制度只是懦弱者的拐杖,而非進取者之利器。在這個意義上,自民黨的歷屆總裁,可以說英雄榜上悉數有名:鳩山一郎、石橋湛三、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田中角榮、三木武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那麼,這些最終執掌國柄的人物是怎樣煉成的?自民黨的派閥競爭體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釋。

  在旁觀者看來,更重要的是,這種黨內派系之爭並未犧牲國家與國民的利益。更進一步說,國家與國民的利益正是在派閥體制的運作中不斷得到揭示、確定與實現的;現代化的各種業績就是這種利益得到實現的直觀表達。

  首先登上黨史舞台的是鳩山一郎,他於1945年末創建了自由黨。該黨雖在翌年的大選中獲勝,但鳩山卻被盟軍司令部以戰爭責任名義“開除公職”。此後數年間,接替他出任黨首的吉田茂左右了日本政壇。隨著1952年8月鳩山複歸政壇,派系之爭立刻爆發。據說兩者曾有約定,鳩山複出後,吉田將交出黨的領導權。但已然執政數年的吉田,此時已不肯放手。此後兩年間,吉田-鳩山兩派圍繞憲法改正、重新軍備、小選舉區、經濟政策等議題,展開了激烈的攻防。1954年12月,鳩山最終勝出。這種競爭導致了保守主義政黨勢力衰弱,而左翼社會黨則勢力大增,儼然有奪取政權之勢。對應這種局面,鳩山合縱連橫,完成了歷史性的“保守合同”。

  如果說吉田的政策是占據美國反共勢力的一角,那麼反吉田的鳩山則是通過推動日本與蘇聯外交關係的正常化,確立了自己的路線。我們看到,派閥競爭促成了日本長期國家利益的實現。吉田通過“美國一邊倒”政策,順利實現了日本的自立;而鳩山的對抗路線則使得日本重歸中間道路。

  1956年12月鳩山下台,原民主黨的岸信介派與原自由黨的各派閥展開競爭。自由黨各派聯手,最終將岸擠兌出局,石橋湛三政權誕生。作為施政目標,石橋打出了“對美自立”、“福利國家”等課題。然而,由於感冒引發肺炎,石橋於翌年2月毅然辭去了首相職位。此舉展現出來的品行之高潔,讓當時及後世人們擊節讚賞,但亦令人為之惋惜:如果石橋健在,日本與中國外交關係的正常化將指日可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