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一黨制”為何沒有造成獨裁和腐敗

http://www.CRNTT.com   2012-12-30 09:39:17  


 
  自民黨內的派閥鬥爭再次熾熱化。由於這次黨自身面臨危機,為防止黨內過度鬥爭引發國民的質疑,主要對立的福田派與大平派達成和解,共同推舉中間派的三木武夫出任首相。顯然,這是對自民黨損害最小的合理行為。三木在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反對”政策:反對權力濫用、反對大企業專橫跋扈、反對盲目追隨美國,等等,這成為他的特征。其實,由於沒有經過競爭的洗禮,三木政權注定是弱勢的,從而也無法有所積極的行動。翌年7月,田中角榮因受賄嫌疑被捕入獄,自民黨政權進入危機時刻。經過一番黨內激烈的討價還價,同年底三木交出政權;多年來被視為首相候補的福田赳夫,終於如願以償。

  據說,在這次黨總裁競選中,福田與競爭對手大平正芳訂立了密約,即大平此次支持福田,兩年後福田派投桃報李,支持大平。在接下來的執政期間,福田政績不俗。於是在1978年末的總裁選舉中,他決意再次出馬。這讓一直等著“禪讓”的大平惱羞成怒。兩派經過激烈角逐,最終大平勝出。

  大平被視為日本政治家中首屈一指的知性派。在政權成立之初,他的一番談話讓人耳目一新:“我將坦率地向國民呼籲,什麼是政治可以做得到的,什麼是政治做不到的,以及什麼是政治不應該做的。因此,我決定將最大限度地尊重國民自由的富有創造性的努力。”據說,大平視“興一利不如除一害”這句中國元朝政治家耶律楚材的說法為座右銘。“千古之下,自有定論”,耶律楚材當年對政治的洞見,竟在海外找到了知音與明證。這也不足為奇。方軌前秀,垂範後昆,這正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政治家的底色。單是這一傳統,這一底色,就足以讓人心存敬意,心生感慨,甚至讓人嗟呀一番。

  日本戰後最初的數十年,可謂是自民黨政治家的英雄主義時代。或曰:這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誠然如此,但這些條件又何嘗不是這些富有激情、責任感與眼光的政治家創造出來的呢?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性打擊,這些政治家終於理解了民主主義,理解了自由,更理解了人性。正是這種對政治、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才有了日本戰後異彩紛呈的現代化建設。

  顯然,派閥體制能有效發揮作用,與獲取選票這一現代政黨的工具本質密切相關。在日本內閣制民主制下,自民黨政治家要問鼎首相寶座,必須經歷國會選舉與黨內總裁選舉的雙重考驗。正是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真正的政治家得以造就,得以脫穎而出。

  在這些政治家看來,自民黨(及其派閥)無非是一種工具,僅為獲取最高權力而存在。這個工具是為政治而生的人的工具,而非靠政治漁利者的工具。二者境界迥異,形同霄壤。為了取得政權,政治家必須謙恭、誠實地回應國民的要求。正因如此,在國民眼中,政黨乃至政治家又無非是他們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對於這一工具的看法,無須任何的指手畫腳:工具若可用,就繼續使用;若不可用,就換一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日本自民黨的成功,日本的現代化與政黨的關係,何不做如是理解?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