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變人口紅利為人力資本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3-02-01 08:55:36  


  中評社北京2月1日訊/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9.37億,開始出現下降。因此不僅勞動適齡人口比重開始下降,勞動適齡人口總量也開始下降。東方早報發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文章表示,人口老齡化程度快速提高,說明長期以來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傳統的依靠大量低成本勞動力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繼續維持。

  文章分析,中國未來發展新機遇在於,通過挖掘巨大的人力資本紅利,塑造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第一,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紅利,有利於塑造國家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

  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歸根到底是與國家基本國情、比較優勢和國家人口發展的基本背景相聯繫的。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在基本國情和比較優勢的選擇中確立適合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同國家也在自身比較優勢中確立自身具有主導性的發展模式,在全球經濟中確定自身發展定位,並構築自身的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正是充分發揮了巨大數量的低成本勞動力的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大力出口加工導向經濟,並形成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將中國建成“世界工廠”。而隨著人口紅利減弱,長期支持經濟發展的傳統比較優勢相對弱化。相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中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逐步喪失甚至轉化為劣勢。我們也已經看到中國的FDI(對外直接投資)下降顯著,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投資已經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在此背景下,重新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構築新的全球競爭定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選擇。

  發揮人力資本紅利構成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中國人力資本所具有的比較優勢不是說人力資本的絕對優勢,因為相對於發達國家的普及型教育和高素質人力資源,中國的人力資本水平仍然相對薄弱。中國的人力資本比較優勢在於,通過普及義務教育所形成的巨大規模的、低成本的相對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優勢。

  中國擁有大量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人口,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已達到12年,這在發展中國家中是非常領先的。另一方面,中國受過高等教育人口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相對於普通勞動者的工資上漲,受過較高教育的勞動力人口的工資增長還相對不足,甚至在一些崗位上還出現民工工資多於大學生工資的情況。中國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工資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相對較低的。隨著198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的推移,以及在本世紀初大學擴招和高等教育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現在每年有60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這些人口似乎是值得擔憂的就業困難的人口群體,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擁有大規模低成本的相對較高教育培訓的人力資本是當前中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因此,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大量低成本的人力資本相結合,將構成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比較優勢,此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需要發展具有一定知識技能和標準化的製造業和生產服務業,需要在產業鏈環節中發展一些更加需要較高教育和技能的設計、專業加工和營銷環節,並推動產業鏈地位向微笑曲線的上端轉移。因此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紅利,將會推動中國產業調整升級和產業鏈地位上升。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