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用工荒背後的中國人口結構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2-04-26 08:30:32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訊/“在用工荒背後,是中國人口的結構矛盾,而今後十多年想改善中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社會結構,兒童撫養比和總撫養比也是突破口之一。”近日,人口學者易富賢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如是說。文章如下。

  民工荒背後

  問:中國自2003年以來,連續十年出現民工荒,從人口學者的角度,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易富賢:2003年開始,中國沿海開始出現“用工荒”。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 “用工荒”戛然而止;然而,2010年之後,用工荒卷土重來;2011年、2012年更是全線告急,珠三角告急,長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這些以往勞動力輸出大省也全面告急。

  對勞動力市場的這種忽冷忽熱的現象,其實從人口學角度能夠解釋。2010年人口普查證實1996年~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遠遠低於人口的世代更替水平,中國總和生育率持續降低。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對青壯年勞動力的變化最為敏感。2002年中國20歲~39歲青壯年勞動力達到4.5億的頂峰,2003年開始負增長。中國在2003年之後出現民工荒。

  2010年中國經濟增速回升後用工荒更加凸顯,這次與2004年的民工荒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僅20歲~39歲人口快速減少,而且19歲~22歲人口在2009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急劇減少。

  2006年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認為15歲~64歲總勞動力要在2016年才達到高峰,但是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2012年在達到頂峰後就開始負增長。

  問:與民工荒並存的是就業難。您如何解讀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

  易富賢:中國現在堅持低生育水平,一個重要理由是認為人口多導致就業壓力。而作為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生產水平,就有什麼樣的消費水平。就業機會更取決於人口,而不是人均收入。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消費市場,就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少就業機會。

  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消費產品剩餘化、多樣化的時代。現在缺的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一個正常的社會是2個消費人口提供1個就業機會。我比較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發現絕大多數國家的勞動力與總人口比例在50%左右或以下。

  中國目前之所以失業問題還不嚴重,是因為國際社會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目前,一是中國年輕勞動力正在快速減少,大量的企業將轉移到印度等年輕勞動力豐富的國家;二是發達國家由於人口結構老化,購買力下降;三是發達國家在拓展新產業出現困境後,為了保證國內就業,將保護製造業。

  這三方面原因將導致國際社會提供給中國的就業機會減少,而中國的內需市場根本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大量中老年人勞動力將失業。中國將面臨“年輕勞動力短缺”和“中老年勞動力過剩”長期並存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