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英國城鎮化為何不大拆大建

http://www.CRNTT.com   2013-04-15 15:21:15  


 
  不建造高樓不代表城市建設停滯不前,相反,保守的英格蘭人雖然不輕易建造摩天大樓,卻十分擅長將失去原有功能的老建築重新裝修、改造室內來適應現代化居住和商業擴張的需要。

  倫敦一區的馬路兩旁充滿了維多利亞式的歷史建築,只有底層墻邊的銘牌寫著這是某家公司的辦公室、餐館,甚至星巴克、麥當勞。

  倫敦市中心的考文科花園(Covent Garden)原先是古舊的菜市場,為了將它改變為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原先的露天市場被保留,增加了相配的室內敞廳;外立面古意盎然,仿佛莎士比亞時代的集市,室內的玻璃橱窗中卻展示著任何一個商場都常見的化妝品和食品品牌。

  英國1971年頒布的《城市、農村規劃法》規定,一切開發行為,包括地下和地面的建築物,構築物的新建、擴建、改建,在動工以前必須得到地方規劃管理部門的批准,沒有得到許可的不能進行。

  “站在教堂的鐘樓可以俯瞰整個城市的全貌”是我們常常在小說裡看到的描述,但是這種景象不僅在1962年的倫敦存在,現在的大部分英國小城鎮也依然如此。在英國的城鎮建設中,對人和環境的重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英國,規劃的公眾參與力度非常大。英國的各個層次的規劃,如全國性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市鎮地方規劃及市區局部的改造建設等,都要有公民參與。

  參與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意見聽證、調查表格、電視辯論、網絡投票等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意見多半能夠反映到規劃中,真正能夠落實。

  首先,規劃員要把民眾的意見進行梳理歸類後向議會和公眾報告,這是必經的法定程序。

  其次,還有規劃督察,這是獨立於規劃局之外的另一套人馬。規劃督察除監督規劃的執行情況外,還要對公眾的意見進行了解和裁決。

  公眾有不同意見可以向規劃督察申訴、寫信或當面交談,規劃督察先進行協調,如果協調不成,則開庭審理,公眾可進行申辯,最後由規劃督察裁決。

  所以,英國政府和公民之間可以耗費幾年的時間圍繞著一棟老房子的拆與不拆,來來回回地進行聽證、討論。

  十九世紀的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曾經在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過的關於“田園城市”的思想一直是城鎮建設的一條重要考慮因素:建設一種結合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為了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

  受霍華德思想的影響,英國建設了一些大城市周邊的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花園城市。現在的英國,很難再看見以犧牲農業和農村為代價,人口向倫敦等大城市迅速聚集的“單向型城鎮化”。

  相反,大城市人口向周圍的小城鎮、衛星城鎮轉移和流動成為了發展的主流。這一點,由於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特別是鐵路網絡而顯得尤其成功。

  倫敦中心城區的上班人口有40多萬,但是居住人口卻只有4萬,大多數的上班族都選擇居住在一個小時火車路程的周邊城鎮,這些城鎮有購物中心和密度不輸於城市的便利店,各種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可以滿足舒適的居住。

  在這個基礎上,大城市只意味著工作地點,而非必須的獲得更高品質生活的終點。而小城鎮的發展則圍繞著提供更多的住宅、就業機會,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等主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