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泰國政治和解的三大障礙

http://www.CRNTT.com   2013-12-23 09:43:58  


  中評社北京12月23日訊/南風窗雜誌日前刊載文章《泰國政治和解的三大障礙》指出,長達8年的政治亂局並不是一場即將到來的大選就能平息的,如果“利益—權力—制度”結構關係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化解,那麼新一輪的政治衝突將無可避免。

  2013年12月9日,泰國總理英拉在反對派大規模街頭運動的步步緊逼之下,宣布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全國大選。這一幕與2006年泰國前總理、英拉兄長他信宣布解散眾議院的情景如此相似!時隔近8年,泰國在經歷了軍事政變、司法幹政、街頭暴動,並付出了數千人傷亡的慘重代價之後,卻始終未能走出“反他信”與“挺他信”的漩渦,而是再次回到歷史原點,開始新一輪政治角力。

  從泰國民調數據來看,社會公眾其實早已厭倦了持續不斷的政治衝突,希望政治家們能盡早將工作重心轉到社會經濟建設上,切實解決民生和發展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泰國始終無法達成政治和解?如果僅看到“反腐敗”或“爭民主”,顯然是過於表面化和理想化。深層次的原因,需要從政治體系運作的“利益—權力—制度”結構關係中探求答案。

兩條國家發展道路的對立

  從本質來看,政治就是對經濟社會利益的權威性分配。泰國政治的持續動蕩,很大程度上源於各派政治力量在事關國家發展道路選擇的根本利益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妥協。

  從1960年代開始,泰國在軍人威權政府的國家發展主義政策引領下,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90年代初,泰國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並被譽為“四小虎”。但是,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政策指針,使得泰國面臨嚴重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問題,並逐漸成為阻礙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後,有關國家發展道路的“再選擇”問題,開始成為泰國社會各界的重要議題。

  泰國前總理、“電信大亨”他信作為新資本集團的政治代表,提出了進取性的“他信經濟”道路。一方面,通過“30泰銖治百病”、“農民延期還債”、“鄉村發展基金”、“一鄉一特產”等一系列的“草根政策”切實提高中下層民眾尤其是農民群體的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協調城鄉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深化對外開放,依托東盟一體化和中國經濟“順風車”,加速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而借外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