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智庫雜誌:如何對抗“台獨”修正主義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5-11-01 00:04:23  


 
  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寬廣的角度,來談“文化中國”的概念。佛教在漢明帝(西元28-75年)時代傳入中國之後,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開始塑造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此後一千年,歐洲處於“黑暗時期”(dark age),和同一時期的非洲並沒有太大差異。

  到了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1096-1291),將希臘傳統帶回到基督教世界,兩者互相結合,導致後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十七世紀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科學快速發展;十八世紀發生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興起,西方國家紛紛採取殖民主義的策略,往外擴張,並將許多非西方國家納為殖民地。

  以“文化中國”對抗“台獨”史觀”

  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動蕩不安的社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無法定下心來,吸納西方文明。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於明治維新後新興的日本,割讓台灣,更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到了五四時期,主張“全盤西化論”的西化派甚至主張“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扔到茅廁坑裡去”,而形成“全盤西化反傳統主義”的意識形態。

  在日據時期之前,台灣本來就是主要由漢人所組成的移民社會,1949年蔣介石撤守台灣時,跟隨他渡海來台的兩百萬民中,除了六十萬軍人之外,還有來自全中國各省的文化菁英,他們已經把台灣的民間社會塑造成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可是,我們不難想像的是:民進黨如果在明年“總統”大選中獲勝,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用“台獨”修正主義史觀”來扭曲客觀的歷史事實,來清洗人們意識中的“文化中國”。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台獨”派想搞“獨立”,也要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為甚麼要附和日本右翼的“修正主義”史觀,當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國民”?李登輝願意以“馬鹿”自居(馬鹿も居る),台灣人為甚麼非得學他當“馬鹿”不可?這種精神上的“自我殖民”,哪裡還有甚麼“台灣主體性”可言?

  在國民黨“氣若游絲”的狀況下,為了對抗“台獨”修正史觀的逆流,台灣文化界的自救之道,就是重組當年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化協會”,效法當年蔣渭水、林獻堂等先賢的抗日精神,高舉“文化中國”的大旗,來和“台獨”修正主義史觀”作長期的抗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