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智庫雜誌:台灣民眾抗日曆史 不容篡改

http://www.CRNTT.com   2015-11-04 00:06:39  


對於台灣的抗日運動,我們必須以歷史史實給予甄別及反駁。
  中評社香港11月4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李理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十月號發表專文《對台灣武裝抗日的幾點甄辨》,作者認為:“大量原始檔案證明,台灣同胞在‘七七事變’爆發後,雖身處日本的殖民統治下,仍在台灣各地不斷掀起反抗日本侵略中國、預言日本必敗的反抗言論及行動。”“台灣一些別有用心的學者篡改歷史,將台灣武裝抗日中的一些‘因素’強與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聯繫起來的做法完全是無視歷史史實。”文章內容如下:

  1980年代以前,台灣的歷史教育作為形塑國家意識的重要手段,把“中國歷史”作為自己的歷史,所要形塑的國家意識當然也是“中國意識”。但1987年解嚴之後,這種情形卻有了急遽的轉變,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所謂“台灣主體意識”的加強。“台灣主體意識”使台灣史研究成為新的顯學。中央研究院及各大學歷史系所,開始加強台灣史的研究,並紛紛將台灣史從原來的歷史系所中分離出來,成立新的台灣史研究系所,台灣史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出來。但其中有一些專家學者,有意將“台灣主體意識”導向“台獨意識”。他們打著經世致用的旗號,將研究重點放在“日據時期的歷史”及“原住民的文化與族源”上。他們以“原住民文化與族源”的研究,試圖擺脫中國情結上最大的負擔——“唐山移民”的後裔身份,來達到塑造新的“台灣民族”的目的。而他們對於“日據時期歷史”的研究,往往側重於將台灣一切美好的事物歸因於“日據時代的經驗”,刻意隱藏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以重塑這個時代的記憶,企圖以強調台灣現代化始於日據時期,台灣的經濟成就主要依賴於日本人當年的建設,藉以貶低清朝統治以及光復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來達到脫離中國聯繫的台灣認同,及造成這種認同的歷史記憶動向。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在台灣武裝抗日運動的簡釋上也有所體現,即是將台灣抗日中尋求台灣民族自決及獨立的因素與今天的“台獨”聯繫起來,利用錯誤的“去中國化”的“台獨”史觀,以各種台灣史書籍及改革中、小學歷史教科書,逐漸將台灣主體性問題,在歷史觀上導向“台獨意識”,以改變台灣人的歷史認同與愛國之心,故我們必須以歷史史實給予甄別與反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