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伯謙:追尋從未間斷的中國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09-08-07 12:27:09  


 
  雖然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其發展的趨勢是逐步走向一體的。在大約距今5300年前後,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及稍後的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先後出現了高於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所謂“古囯”的政治實體。但在其進一步發展中,卻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這其中,一開始就走上以軍權和王權結合為基礎并突出王權的“仰韶古國”,因其客觀上避免了以神權為中心的“紅山古國”、“良渚古國”模式對社會財富的極度消耗,從而促進了社會正常發展,不僅脫穎而出,走在其他地區文明的前頭,而且由仰韶而龍山、由龍山而二裡頭,綿延不絕,越來越強,使中原地區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中心與核心,并通過各種途徑從諸文化中汲取先進營養,重組、融合為一體。多元一體模式,是對中國文明化進程最簡潔、最明晰、最准確的概括。 

  經過60年研究,中國古代囯家形態演進分為古國—方國—帝國三階段說漸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認識 

  文明、國家,都是發展的概念。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開始出現維持人類基本生活之外的剩餘生產品的時候,文明因素便應運而生;當文明因素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社會開始分層,階級開始形成,國家開始出現。 

  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國家,考古學界稱為“古國”,大體處在距今5500年至距今4500年這個階段。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這個階段被稱為“萬國”,又叫“萬邦”,相當於古史傳說五帝中的黃帝、顓頊、帝嚳時代。古國不同於部落。古國是高於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一般以崇尚神權為特征,是神權國家,這在“紅山古國”、“良渚古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從距今大約4500年開始,由古國階段逐步發展到“方國”階段。方國的範圍一般要大於古國。方國已是王權國家,神權一般已降至次要地位,社會基本結構雖然像以前一樣仍靠血緣關系維系,但“國土”概念已開始萌生。方國階段從距今大約4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大體相當於古史傳說中的堯、舜和夏、商、周三代。這一時期,以王權為核心的禮制不斷發展與完備,禮制成為維護商周社會秩序、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制度。這也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色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帝國時代開始,直到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帝國時代方告結束。帝國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權。 

  以考古發現為基礎,通過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中國考古學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據的更為可信的中國上古史基本框架 

  以漢朝司馬遷的《史記》為代表構建而成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古史體系,幾千年來可謂根深蒂固。上世紀20年代初興起了“古史辨”思潮,對舊的古史體系進行了徹底的破壞。於是,走考古學之路重建中國上古史,便成為中國考古學研究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1928年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開始,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發掘工作共進行了15次。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恢複,殷墟發掘又得以繼續進行,相繼發現了宮殿建築基址、商王陵墓、甲骨文、青銅器、玉器以及鑄銅、制骨等手工業作坊址。這些確鑿材料證明了此地是商朝最後一個都城殷墟所在地。而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鄭州商城的發現和研究,則又證明鄭州商城是商朝開國之君商湯所建的亳都,從而將商朝的存在由傳說史變成了信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