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香港本錢已不多 還要再折騰下去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8-27 10:18:08  


香港一些政客已經將“折騰”當作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中評社香港8月27日訊/香港資深評論員薄夫林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香港吃虧在‘折騰’”。文章表示:“繼上海計劃在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廣州最近也提出了建立國際航運中心的計劃,面對周邊地區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香港不進則退。而且香港的本錢已經不多了,如果繼續“折騰”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香港的所有優勢都將化為烏有。”文章内容如下:

  人們用“窮折騰”表示對自擾、擾人者的厭惡,“折騰”的結果必定是“窮”。

  中國民間有句勸告人的話:“放好日子不過,瞎折騰什麼!”2008年底北京舉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會,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使用了“不折騰”這個字眼,引起現場與會者的會心一笑。不過“折騰”這個字眼的英譯也讓外國媒體實“折騰”了一次,因為英文中沒有對應詞,外國人又很難把握這句中國白話的全部含意,翻譯起來自然頗費周章。據查,外國媒體的譯法五花八門,包括“不要翻來倒去”(don't flip flop)、“別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別反覆”(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躊躇”(don't dithering),還有人譯作“沒有大的改變”(no major changes)。其實這些譯法都不能說很準確,至少還未把“折騰”中隱含的“自找麻煩”、“自我消耗”、“自討苦吃”的意思表達出來。 

           “折騰”令中國吃盡苦頭 

  中國人都明白“折騰”的意思,特別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這句既通俗又形象的白話,涵蓋了過去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無謂的意識形態鬥爭。如果從1957年“反右派”、搞“大躍進”、“人民公社”算起,中國大抵有二十年時間在自己“折騰”自己。“折騰”使中國走了太多的冤枉路,浪費了國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以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停滯不前。鄧小平主政後,中國上下一心,集中精力搞建設,搞改革開放,同樣是二十幾年的光景,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香港回歸已經十二年了。按理說,回歸後的香港由港人自己管理,不再是“借來的地方和借來的時間”,有利於發展的要素全部得以保留,又有國家的鼎力支持,香港應該發展得更好更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坦率地說,這十二年香港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根據IMF的統計數字,從1997年至2008年,香港人均GDP增長了13%,而同期新加坡增長了49%,韓國增長了66%。香港的發展同內地比較更加形成強烈反差,1997年中國人均GDP不到800美元,2008年已超過3000美元,增長了近四倍。隨便去內地的一個大城市,都會看到那裡的驚人變化,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幾番至十幾番,生活條件比香港已經差不了多少。而香港這十二年的發展變化,無論是香港市民還是外來旅遊者,感覺都不很明顯。 

            五區總辭 折騰香港 

  中國內地經濟保持高速發展,首要的條件是社會政治穩定,自己“不折騰”。香港十二年來經濟沒有很大起色,可以找出很多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折騰”——“折騰”特首,讓他威信掃地,最好做不下去;“折騰”政府,讓它議而不能決、決而不能行;把官員一個個“折騰”下台,把建設項目一個個“折騰”得無法展開……。工作效率“折騰”沒了,社會精力“折騰”散了,香港怎麼會有大發展呢? 

  “折騰”的人說是為了爭民主,但恰恰是他們把本可使香港民主向前邁進一大步的政改方案“折騰”黃了,只好原地踏步。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決定了香港雙普選的時間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之後普選立法會,香港主流民意也接受有關安排,政府在第四季度就將展開諮詢,同社會各界協商出一套政改過渡方案為普選做準備,但有些人出於禍心,策劃了一個所謂“立法會五區總辭”方案,即五大選區各有一名反對派議員辭職,再通過補選重新當選,據說這等於“變相公投2012年雙普選”。且不說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否真能打響,該策劃本身就是典型的“折騰”。誰都知道,“2012年雙普選”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組織五區補選要耗費巨額公帑和人力物力,政府的工作和立法會的正常運作都將受到影響。讓全港選民陪少數政客去玩一場毫無意義的政治遊戲,香港豈不是“自找麻煩”、“自我消耗”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