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發展模式 需要把握實質

http://www.CRNTT.com   2010-03-19 11:25:31  


中國發展模式,已經受到世界範圍的關注。
  中評社香港3月19日訊/“中國發展模式”的實質特點是甚麼,已經引起很多學者的關注。《大公報》今天登出孫亮的文章“把握‘中國發展模式’實質”,認為“中國發展模式可以提,但是至少應該把握住實質性的幾個問題”:“發展模式的總體定位”,“發展模式的基本理念”,“在發展模式步驟上採取漸進式的改革”,“和諧發展的模式是中國發展模式重要維度。”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發展模式”的說法本身來自於西方,它源於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庫伯?雷默在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識”。根據這種提法,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尋求公正與高質增長的發展途徑。具有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等特點。

                   探討實質問題

  基於此,在大陸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紛紛從不同的層面解剖中國發展取得成功經驗,特別是在中國六十周年的“總結年”中,回顧過去的中國道路,提煉“中國發展模式”。但是,正在大家熱議討論的時候,北京眾多知名學者共同發表文章,聲明國際社會使用的“中國模式”提法不符合事實,反對使用“中國發展模式”。具體反對的觀點集中於如下兩點:首先是,中國各方面的體制還沒有完全定型,還在繼續探索。講“模式”有定型之嫌,既不符合事實,也很危險。所以贊成用“中國特色”,而不是“中國模式”。其次,“模式”一詞有示範的涵義,但中國並無此意,所以應該傾向於用“中國案例”來表述中國的發展。故而,他們主張用“中國特色”或者“中國道路”,而非“中國模式”。

  從贊同到反對中國發展模式,然後用所謂的“中國特色”或者“中國道路”是否就可以真正說清楚中國發展中的經驗模式呢?我認為關鍵在於認識中國發展模式的實質,只有把握清楚了實質,才不至於陷入名實之辯。應該說支持北京學者提出的“慎提”中國發展模式的論據並未能將實質性問題說清楚,而是轉換了問題,將實質問題逸出去了。

  首先,“模式”其實就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中國發展模式則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解決其所遇到問題的一整套的方法論,而其核心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這種方法論總的說來,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是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推向前進的。它不可能像反對中國發展模式學者所說的那樣,“講??模式??有定型之嫌”。而恰恰相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再到科學發展觀,這正說明,中國發展道路是不斷探索的,其一整套方法論也有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與所謂的“定型說”毫無關係,除非他是用“教條主義眼光”看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