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美關係仍震盪 奧巴馬缺戰略魄力

http://www.CRNTT.com   2010-05-23 00:12:42  


奧巴馬對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似乎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
 
  但是今年一月,奧巴馬政府宣佈重啟對台軍售案,決定向台灣出售包括愛國者-III和黑鷹直升機在內價值64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如果說,對台關係法、維持兩岸軍力平衡是美國歷屆政府對啟動對台軍售曆久未變的藉口,那麼這次奧巴馬政府恰恰是拿以往政府對台軍售的先例來為本次對台軍售進行開脫。從一定意義上講,奧巴馬政府的說法有情可原,因為畢竟該軍售法案是前任布什政府的遺留產物,但從本質上說,奧巴馬政府真正不願放棄的是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佔據的優勢權力和操控地位。今年二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在關於美國對台政策的一場演講中著重批判了《美國對台關係法》過時論,強調美國仍將長期堅持對台軍售政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在對斯坦伯格和貝德3月初的訪華進行評價時稱,“該二人的訪華行程本是為更加廣泛的議程,但他們每到一處所聽到的一是台灣問題,二是台灣問題,三還是台灣問題。難道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利益有任何變化嗎?”實際上,葛來儀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即在涉及實際利益問題上,美國還沒有向中國作出讓步的任何準備。美國提升對華戰略定位與其現實政策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如果說對抗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使奧巴馬政府上任以來的中美關係的磨合期延後,那麼美國對華戰略認知與現實政策的落差才是中美關係反復的內在根據。

  就中美經濟關係而言,美國維持對華交往既往優勢的思維更加明顯。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幾乎是同步的,美國利用其資本、技術、管理、人才、創新等優勢在中美經貿關係上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優越地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對美國的需要的確遠遠大於美國對中國的需要。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敢於借中國的政治風波發動對華制裁,其後又將中國人權與所謂最惠國貿易待遇掛。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崛起,截至2009年底,中美兩國的GDP差距已從1979年的15倍縮小至2.9倍,尤為重要的是中國持有8948億美元債券,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但是從美國國內最近圍繞中美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匯率展開的爭論看,動輒施加制裁的主張仍然大有市場,甚至連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也公然叫囂對華發動貿易戰。顯然,在這部分人看來,美國在對華貿易關係上的優勢地位似乎並沒有發生任何大的變化。

  就政治關係而言,美國的例外主義和傳教士精神,使其在對華交往中具有一種由來已久且自命不凡的道義優越感。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曾借助日內瓦人權會議對中國屢次發動人權圍攻,並把和平演變奉為對華戰略的主要核心。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受新保守主義宗教理念及小布什個人的宗教信仰的影響,美國對華人權外交開始披上宗教自由的外衣,新保守派還試圖以意識形態一致為基礎,構建圍堵中國的新的聯盟體系,如美、日、澳、印四國同盟等構想。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由於應對金融危機的現實需要,一度在人權、民主等問題上保持相對低調,國務卿希拉里曾公開表示意識形態分歧不應妨礙美中兩國針對全球性危機展開合作。但是,一旦美國經濟回暖復甦的前景確定,奧巴馬政府迅即重新豎起了人權外交的旗幟,其標誌是去年12月奧巴馬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的演說及希拉里的“21世紀世界人權議程”演說。此後,中美關係很快收到波及,奧巴馬政府先是借“谷歌事件”攻擊中國缺乏“言論自由”,接著是奧巴馬在白宮會見達賴。至此,人權問題實質上高調重返美國對華政策議程。

  戰略守成思維在中美軍事關係中有著更加真實的體現。就軍事安全而言,處於霸權上升期的國家其主導心理大多是古典政治思想家所描述的那種“野心、抱負與激情”,而處於霸權護持階段的國家主導心理更多地表現為不斷放大的“恐懼”。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從不諱言自身的超強軍事實力與地位,但內心又彌散著自我臆造的恐懼。今年2月,美國新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公開宣稱,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遠距離發動並維持戰爭行動的國家,但是就是這同一份報告,又把至今沒有一艘航母、沒有一處海外軍事基地的中國列為潛在的敵對國家,稱中國的“反介入”(anti-access)戰略已對美全球投送能力構成威脅,同時指責中國軍事現代化缺乏應有的透明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