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國兩區”是“一國兩制”構思的必要延伸

http://www.CRNTT.com   2012-06-17 09:17:26  


 
  無論大陸憲法,還是台灣憲法,都明白體現了兩岸中國人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強烈認同。即便民進黨執政時期,也無法公然改憲或廢憲。“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是擋在台獨分裂勢力前面的一堵銅墻鐵壁,無法逾越。幾十年來,兩岸因此能夠和平相處,共創繁榮。

  大凡存在,必有其道理。隨著國共內戰硝煙彌散,多少恩怨已隨風而逝。謀求實現國家統一,固然需得夙思夜寐;“王業不偏安”,但在雙方交流已經走上正軌,兩岸還需從正面和積極的角度,來看待“一國兩憲”的歷史現象;“漢賊不兩立”的心態,並不符合當前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歷史上,秦統一中國後,曾經多次出現幾個政權並存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個政權並存的局面,既是在維持分裂狀態下地區間的政治均衡,也是在為重新統一,而且往往是更大規模的統一蓄積能量,創造條件;更多的族群和土地,因此被納入新的中國版圖。

  撥開“毋忘在莒,反攻大陸”的歷史迷霧,我們仍然可以找到對海峽另一邊中華民國的客觀描述:現在行政中心位於台北的中華民國,是成立於1911年,曾經統治而且代表中國的政權在國共內戰後政體的實際延續。1949年播遷後,其轄治範圍僅及中國部分領土,即台、澎、金、馬,因此僅代表,也仍然代表寶島2300萬中國軍民。

  1949年以來兩岸隔海分治,或許是上蒼在百忙之中留給中國人的一道試煉,有其善意。六十多年來,台灣因此能夠恪守市場經濟體制,保存中華文化傳統,完成民主憲政建設。大陸改革開放後,台商得以攜帶資金、技術、管理和資訊,協助對岸同胞實現經濟騰飛。

  兩岸正處於統一前的彌合階段,雙邊經貿規模迅速擴大。然而,和平統一是一個漸進和累積的漫長進程,需要有效地整合雙方的政府資源,尤其進入政治與軍事議題的談判與協調階段,兩岸將無可避免地需要相互承認對方行政部門的資格與功能;目前經過授權的民間機構只能處理一般的事務性議題。

“一國兩區”還需必要的約束條件

  實際上,抗戰期間中國就存在兩個地區,即國民黨管轄的國統區和共產黨管轄的若干邊區;“一國兩區”也可說早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政治。馬英九說,在中國歷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卻是首次使用和平解決爭端,這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創舉。

  應當看到,台北的“一國兩區”,是“一中”架構下存在兩部憲法和兩個政府。這一構想固然如實地反映了客觀存在,但在目前台北秉持“不獨,不統,不武”的無為政策,尤其台獨分裂勢力還有很大活動能量和空間的情形下,簡單和貿然地把政治現實法理化,也可能導致將兩岸分治固態化,甚至形成“兩個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