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拜登對華政策與台灣的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21-03-17 00:03:26  


 
  其次,拜登希望結合盟國的力量,集體遏制中國。拜登當選後首次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表示,“在處理中美關係問題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先和盟邦們‘站在同一陣線’,先跟盟友達成一致立場,再做下一步行動。”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艾默森(Donald Emmerson)以“美國共同”(America Together)取代“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字眼,來區別拜登與特朗普的不同政策。

  特朗普任內採“退群”行動,並且“在商言商”,在防衛支出上錙銖必較,引起美在歐亞地區盟國的不滿。而拜登則主張多邊主義,希望運用多邊外交,重建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恢復盟國對美國的信任和信心。

  特朗普的外交取向曾被形容帶有“孤立主義”〈Isolationism〉的色彩,而孤立主義的對外政策在美國行之近百年。史家認為若不是德國在1917年春天發動“無限制潛艇戰爭”,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美國或許不會放棄“孤立主義”並捲入兩次世界大戰。但戰爭之後,美國就想運用國際組織搞集體安全,“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以美國國內目前的政經情勢,拜登很難在短期內振衰起弊,讓美國恢復元氣;以對抗“中國威脅”為由,構建“制中”聯盟體系也非易事。因為集體安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成員對敵人的共同認知上。而美國的歐亞盟國現在都和中國有密切的經貿往來,如果它們追隨美國共同遏制中國,則必須在安全和經濟利益之間做出選擇。

  在拜登有效提升本身競爭能力和強化與盟國關係之前,“戰略收縮”成為美國智庫提供給政府在過渡期間的一個對中政策選擇。

  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 〉2021年1 月22日發表了一份題為“實施克制”〈Implementing Restraint〉的戰略研究報告。報告認為美國面對國內問題挑戰,已對政府預算產生排擠作用,必須重新檢討影響國家安全支出的政策選擇。報告雖認同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的潛在威脅,但建議美國必須減緩軍事駐與、重新協商或終止一些現存的安全承諾、以合作方式解決與其他大國的利益衝突,並為使用美國軍力設下一個較高的門檻。

  這份報告自稱是代表美國戰略學界的“非主流”看法。我不認為美國會在與中共的長期戰略競爭中“自廢武功”,但“藍德”擁有美國軍方背景,報告至少反映了拜登政府現在對中政策面臨的困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另一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於1月25日發表的另一份報告,建議拜登政府放棄單方面阻礙中國崛起的想法,認為美國增加國防預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應把美國在亞洲安全上的重點,從追求“主導”地位,轉向保持“阻絕”〈denial〉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