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意象三角 中美與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22-01-30 00:05:33  


 
  兩岸關係的變化發展已成為東亞地區的焦點問題,東亞地區其他行為體的行為動機也會對東亞權力格局產生影響並間接作用於兩岸關係。美國在東亞的同盟體系是其得以在台海地區實現“離岸平衡”,通過台灣問題對中國大陸實施“長臂管轄”的主要抓手。通過攜其盟友遏制中國在東亞地區的發展來不斷滋擾兩岸關係。尤其自特朗普上台以來,這種藉助同盟力量制衡中國,並通過台灣問題牽制中國的意圖愈發明顯。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印太戰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台灣問題作為其戰略意圖輸出路徑,對中國進行進一步的戰略遏制;通過台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這一本質,實現對中國的極限施壓,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造成東亞地區體系結構的碎片化。台灣當局更是積極迎合美國的戰略部署,通過充當美國“印太戰略”的“急先鋒”,不斷破壞東亞地區體系的內部結構,造成體系失衡。2020年5月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其就職演說中就強調,“希望通過在印太地區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以維護台灣的和平、穩定與繁榮”。〔15〕台灣當局試圖通過“聯美抗陸”,在東亞體系的天平上竭力偏向美國,力圖動搖原有較為穩定的東亞地區權力格局,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拜登上台後,延續了前任政府在東亞地區的結盟體系和利用盟友對中國進行制衡的策略,在台灣問題上更加側重於提升台灣地區的“防禦”水平,並通過這種方式向“台灣當局”輸入美國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台海穩定”的信心和決心。此外,拜登政府還將通過繼續實施“印太戰略”為背景,充分利用在東亞地區的多邊和雙邊安全機制來制衡中國大陸對台灣地區的“不對稱”戰力,通過提升潛在的“威懾”可信度和“威懾”預期,塑造有利於“協防”台灣的外部環境。

  儘管中美在台灣問題各持立場,存在分歧,甚至有時還會發生低烈度的外交衝突,但這些分歧和衝突都始終處在全球性形勢變革的過程當中。在這一過程中,來自諸如中東問題、國際恐怖主義、全球氣候變化、海上能源安全、核擴散等全球性挑戰都是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些全球性問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台灣問題在整個國際體系中的“熱度”。通過對共同的挑戰積極應對,國家間的互動和互信也得到加強,有助於國際體系的結構穩定與和諧,由此也保證了發展兩岸關係所擁有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二)中美互動影響著兩岸關係發展變化

  從外部環境發展來看,兩岸關係發展變化受到中美兩國的利益博弈與關係互動的影響。自2000年以來,中美關係一直處於競合交替變換的狀態。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雙方在全球領域必然會出現國家利益和戰略布局上的交集,這種交集使雙方在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形式的互動。在東亞地區,由於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博弈直接表現為對台灣地位的認知和立場變化,因此兩岸關係也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與緊張出現交替性變化的特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