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意象三角 中美與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22-01-30 00:05:33  


 
  拜登上台後,美國國務院隨即就對台灣問題做出了“強硬”聲明,指責中國大陸通過多種強勢手段對台灣進行“施壓”,美國新任國務卿也對台灣問題進行了強硬表態,聲稱美國新政府將繼續尋求和支持台灣保持自衛的能力。〔19〕2021年3月,在中美安克雷奇會晤中,雙方劍拔弩張,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大陸指指點點,在其他領域,雙方的認知分歧巨大。但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也公開表明不支持“台獨”,〔20〕長遠來看,中美關係發展的總體態勢將影響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與能力。雙方信任感越強,在應對兩岸關係上的靈活度就越強,也會更富有創造性,反之則會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

  (三)決策者性格和認知偏好影響兩岸關係變化發展

  決策者的認知能力和對環境的敏感性將對國家的戰略意圖和國家外交風格產生極大影響。〔21〕由於美國領導人自身不同的經歷以及不同的認知偏好,加之對環境因素的反應差異,導致了中美關係跌宕起伏,而中美關係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兩岸關係發展走向和嚴緩程度。從個人風格偏好視角來看,幾任美國領導人都有著不同的決策風格和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偏好。小布什作為新世紀以來的美國第一任領導人,正經歷冷戰結束,國際政治出現權力真空,美國在國際上“一枝獨秀”的巔峰時期,其個人風格也顯得較為孤傲和對國際社會的藐視,“作為一個行動主義者,他認為採取主動的行動可以最好地消除不確定性。”〔22〕在台灣問題上,小布什的決策對中國大陸構成極大的安全挑戰,他本人也被認為是“台灣在白宮的最有力支持者”,甚至公開宣稱“美國將竭盡全力幫助台灣保衛其安全”。這種無所畏懼的決策風格導致了因中美關係緊張而變得更加對立的兩岸關係。奧巴馬由於其豐富的個人經歷,對中國的發展更能夠持一種包容和樂觀的態度。〔23〕與前任政府相比,奧巴馬對中國的崛起持開放態度,歡迎中國加入美國主導下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並將中國視為“全球性戰略夥伴”,因此在兩岸關係中沒有肆意的“從中作梗”。此外,奧巴馬善用規則和體系來與中國進行互動,更多的是將台灣問題納入到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中來,而非刻意挑起台海爭端。特朗普則是一個極其個性化的領導人,經常以自己的臆斷作為決策結果,國家決策經常呈現出一種無規律可循的情況,而這種“以個性化決策為特徵的決策方式通常會提出激進的外交政策”〔24〕,這種極其不負責任的個性化決斷造成兩岸和中美之間緊張的氛圍。特朗普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交易總統”,他主張貿易和對等關係,為了商業利益可以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這是一種典型的商人邏輯。他的這種商人邏輯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形成了極大戰略壓力,對處理兩岸關係的傳統互動模式造成了困擾。這種“原則理性”而“手段非理性”的決策方式極大地增加了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發生衝突的風險,也使得兩岸關係更加的不可預測和複雜化。拜登則是美國建制派的代表,他個人更善於利用規則和體系來與中國大陸展開對話,在台灣問題上傾向於改變既有互動模式,通過充當兩岸關係發展的“中間人”〔25〕和“協調者”,試圖在保持兩岸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有限性介入”,“修正”兩岸之間的“不對等”態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