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中美的偉大鬥爭不可避免

http://www.CRNTT.com   2022-02-02 00:03:22  


 
  就其本質而言,“戰略競爭”並不是相對和平的“接觸主義”的延續或變種,而是美國“新冷戰”的概念和技術偽裝,其本質仍然是“冷戰”思維和方法,是全體系的激烈對抗和遏制,對中美關係的固有基礎、地緣安全與合作體系以及全球性的和平基礎、產業鏈穩定性及共同的全球化增長前景構成結構性撕裂和損害。中美關係的穩定規範,不是美國單方面性質的“戰略競爭”,中國也不可能簡單順從美國的競爭規則和利益精算體系,而是追求一種“平視對等”的、更合乎國際法規範與中國長期發展利益的新關係規範。同時,中國必須在應對美國實質展開的“戰略競爭”與國家利益極端挑釁過程中充分揭露這種“偽競爭”的霸權屬性、冷戰危害性及對世界和平發展的基礎性破壞作用,運用國家實力和國際體系內的和平發展力量予以制度鬥爭和精準反制。2021年6月,中國最高立法機關制定《反外國制裁法》,邁出了依法反干預、反制裁涉外法治鬥爭的決定性步伐。

  面對具有“新冷戰”性質的美式“戰略競爭”,我們需要回溯中美關係及其鬥爭的長期歷史,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要對1972年上海公報中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正義鬥爭精神有追溯和激發,又要對1974年“三個世界劃分”的世界體系戰略有重新理解和創造性運用,更要面對中美長期鬥爭的艱巨性和風險性而回溯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持久戰”意志和智慧。而今日中美關係中的“持久戰”正是為了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當目標和根本利益。“戰略競爭”的戰場是全體系、全天候、有形和無形交織以及長期性和風險性並存的,更加考驗當代中國文化、中國政治體系和中國人民的定力、進取心和持久團結奮鬥的能力。

  三、戰略相持:平視、對等和新關係規範的展開

  中美關係的新周期,從美國立場出發催生的基本關係範式是具有新冷戰性質的戰略競爭。戰略競爭相對冷戰具有更強的政治動員力和規範說服力,以市場和民主規範為內核,以中國威脅和西方生活方式巨變為外部危機因素,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的美國霸權體系和盟友“再結盟”體系。從中國方面而言,經過貿易戰3年多的防禦和對峙,以及新冠疫情防控上的民族信心的逆襲式增長,開始呈現出“平視”的前所未有的新原則和規範視野,並逐步形成一種長期“戰略相持”的戰略判斷和共識。

  戰略相持論的形成有三個實質性基礎:其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的戰略階段論;其二,美國霸權的“韌性衰退”;其三,中國民族復興與全球治理的體系性成長。同時,中美戰略相持出現了“平視化”、“對等化”的新規範,新的關係規範開始呈現和展開。

  (一)戰略相持作為“持久戰”的本質環節

  我們先來看戰略相持論的第一個基礎,即毛澤東思想的相關元素。毛澤東思想體系中關於國際戰略的部分,可以為理解當下的中美關係及其走向提供重要的啟示和指導。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國民思想之波動情形十分類似於1937年抗戰爆發後的基本格局:一方面是民族主義的“速勝論”,其間夾雜新老左派的偏頗歷史觀和單向度鬥爭哲學,以及對改革開放路線的批判性理解;另一方面是全盤西化的“投降論”,其間夾雜著既得利益之官僚與買辦階層的利益精算和政治妥協本質,以及一部分知識精英“自我東方化”之後文化自信與政治立場的災難性喪失,如同“去勢”之喪家之犬。毛澤東當時提出的持久戰分析框架,將中國的抗戰劃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是有其民族精神和宏觀實力分析之科學基礎的:一半是基於民族之愛的堅定信念,一半是基於中日實力對比及國際環境變化的社會科學分析,得出了具有戰略可靠性的分析結論,成為全民抗戰(包括國民黨主戰力量)的精神支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