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須探索政治磨合“路線圖”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11:55:52  


 
  衆所周知,過去幾年北京與民進黨當局在“一個中國”的問題上産生嚴重分歧,其中既有民進黨故意混淆“一個中國”概念的原因,也有北京“一中”概念過于狹窄,無法在臺灣內部取得最大共識。現在,“一中”概念已經暗中放寬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與馬英九就職演說中“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具有不謀而合、异曲同工之妙。 

  無論是馬英九還是北京,最需要的是靈活性和創造性思維。兩岸互動中的某些概念(如九二共識)本來是模糊的,未來在逐漸清晰的同時,仍應保持一定的模糊色彩。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的風風雨雨,深刻的教訓之一就是,若拘泥于政治實體概念,反而可能誘發極端台獨。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文化概念的“中華民族”來替代政治概念的“一中”,已是適當時機。這一提法既巧妙避開政治實體之爭,又拓展了兩岸在民族利益高度進行互動的空間。 

  當然,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作爲互動的基礎,還會遇到國家主權的爭議,將直接涉及臺灣國際空間,甚至還涉及兩岸良性互動能否長期延續。必須看到,“中華民族”只是文化認同,顯示的是兩岸政治互動的誠意。但要在未來延續良性互動,依然繞不開政治框架。對北京來說,雖然有誠意幫助臺灣獲得適度國際空間,但若沒有合理的政治框架爲保證,一旦馬英九時代結束,“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共識不再,則北京幫助臺灣獲得國際空間,就有可能成爲台獨勢力的機會。北京的這一擔憂合情合理,臺灣也應充分顧及。 

  敏感政治議題磨合依然艱難 

  馬英九上任後,兩岸在良性互動方面有兩個階段:一是非敏感性、可操作的技術性議題,例如周末包機、陸客赴台,以及“三通”和其他經貿整合等;二是具有相當政治敏感性、難以回避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和平協議、政治框架等。 

  上述第一階段進展頗爲順利,第二階段尚未展開。第二階段的關鍵和核心是如何處理中華民國的定位,將來不但會遇到許多操作上的障礙,而且會遇到來自北京和臺灣內部的阻力。 

  從北京方面來說,雖然對台政策近年來有了不少理性、務實的調整,但鑒於內戰思維和中原文化思維,對中華民國的存在還有許多顧慮;另一方面,一觸及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兩岸在國家框架和外交方面也都面臨一系列重大調整過程。只要中華民國的定位問題沒有解决,北京就將始終面對來自臺灣內部的悲情,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種思潮,包括馬英九堅持的臺灣主體性和民進黨堅持的臺灣獨立。 

  臺灣內部,實際上存在著馬英九、國民黨和民進黨三股力量。從北京來說,這一年裡出現的新局面是:雖然2005年後建立的國共平臺依然有效、順暢,但已經不能替代與馬英九政府的直接互動。 

  北京方面顯然也經常收到來自臺灣藍營內部人士的種種警示(即所謂“認清馬英九真面目”),令保守勢力再度挾持開明力量,最高當局不得不再度採取謹慎態度。至於兩岸政治磨合會有什麼前景,容筆者在下文分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