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須探索政治磨合“路線圖”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11:55:52  


 
  有了關於“路線圖”的概念,兩岸未來在包括臺灣國際空間在內的一系列議題上的互動,才能遵循其內在的邏輯而不致陷入“盲人摸象”的狀態。

  在這裡,有幾個概念需要理清:第一,所謂的政治框架,幷非是臺灣原來理解的再試圖以“一中”來框住臺灣手脚,而恰恰是試圖觸碰和解决兩岸關係中一個結構性障礙,即中華民國的定位及其在兩岸關係中的位置;第二,關於“路線圖”的討論,幷不否認兩岸目前的創造性模糊探索,相反恰恰是爲了這一模糊性探索尋找更爲穩健的方向。

  如何使兩岸關係不逆轉?

  雖然兩岸目前以“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和民族認同作爲互動基礎,相較幾年前已經是一個跨越,但在同一民族認同之下,存在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這却是難以否認的事實。問題是:這兩個同一民族之下的政治實體,與國家主權之間存在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是長期困擾兩岸的問題,也是過去若干年導致雙方産生“一中各表”爭議的關鍵,其癥結在於:雙方均堅持以各自政治實體爲代表的國家主權。在這一爭執之下,才延伸出李登輝基於德國模式而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亦即“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

  但如果將國家主權直接與“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對接,則可以生髮出“一個民族,一個主權,兩個實體或政權”的模式。過去曾有不少人士提出聯邦制、邦聯制或歐盟模式,但在主權問題上似乎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未來是否可以在兩個政治實體各自上繳主權的問題上有更多探索,似乎不應再成爲禁忌,因爲只有探索之路越寬,未來的兩岸和平相處乃至整合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穩健。

  如上所述,就目前而言,由於雙方內部的壓力,這一步尚不能邁得太快、太大,但馬英九執政的四年或八年,似乎應成爲雙方探索的基本時間框架;因爲一旦馬英九卸任,則臺灣內部局勢又將不可預測。如何使兩岸良性互動不可逆轉,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成爲兩岸間至少可以私下討論的話題。

  三年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時,筆者曾有論斷認爲,胡錦濤與馬英九的性格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兩人化學反應相投,只要條件合適,應該可以具有內心感應。局勢的發展部分印證了這一論斷。

  著眼于未來兩人在政治框架上的互動,現實地看,人們不能寄希望于其連任,而是必須以馬英九不能連任爲考慮點。若這樣,未來留給北京和馬英九的時間只有三年多了,雙方能否研發出一個基本框架,將來臺灣不管誰上臺,兩岸關係都不致大逆轉。若錯過這一機會,則歷史又可能重寫。

  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岸在2009年的重要任務,是就臺灣適度國際空間和兩岸和平協議展開探索和磋商。

 (作者爲鳳凰衛視評論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