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須探索政治磨合“路線圖”

http://www.CRNTT.com   2009-01-06 11:55:52  


 
  兩岸須探索政治磨合“路線圖” 

  上文談到過去一年兩岸關係發生的微妙變化。表面上看是來自北京、馬英九、國民黨、民進黨的策略性舉動,實際上却折射了兩岸關係深層結構裡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這顯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减弱。

  其實,在技術性第一階段和政治性第二階段之間,還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中,兩岸可就臺灣國際空間等問題展開探索,同時也可使已具有准官方色彩的互動,予以一定的升級和强化。這個階段在過去七個多月裡雖然進展不明顯,但已經悄悄地展開,這是十分可喜、更具建設性的一面。

  過去七個多月裡,馬英九利用各種場合,多次重申簽訂兩岸和平協定的意願,甚至表示希望在其任期內完成和平協定的簽署。從北京的反應看,北京對此顯然持較爲開放和正面的態度。但這一步如何邁開,顯然還將頗費思量。

  北京對台智囊、大陸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在《中國評論》雜志發表文章,首次回應臺灣關於國際空間的意願。這是大陸對台權威學者首次就這一問題發表意見,引起兩岸密切關注。與此同時,臺灣學者也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如臺灣大學教授張亞中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議芻議》,詳細提出了和平協議的細節處理方法。

  最近以來,兩岸間不少機構都在嘗試以民間方式爲更爲敏感的磨合進行試溫。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評論》雜志做了一系列努力。該刊去年下半年在臺灣舉行了一系列研討會,就兩岸軍事互信、金融合作、外交空間等問題展開探討。由筆者主持的鳳凰衛視《震海聽風錄》節目,一年多來也多次就中華民國定位、兩岸軍事互信、臺灣國際空間等問題邀請兩岸智囊人士展開討論。

  政治磨合須有“路線圖”

  如上所述,有消息顯示,北京可能考慮允許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成爲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若這一消息屬實,那不但意味著北京在對台善意方面走出了一大步,而且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臺灣內部的紛擾。

  著眼未來,無論是臺灣國際空間還是和平協議,若沒有雙方均認可的政治框架爲基礎和前提,不啻將成爲“摸著石頭過河”而充滿不確定因素和風險,也將使雙方在模糊探索的過程中充滿猜疑。因此,從現在開始,兩岸的有識之士就應當開始探索,未來的兩岸政治互動是否可能導致出現一個乃至數個可能的架構,以及在到達這一架構之前的一條乃至數條必要或可能的途徑。這也就是所謂的兩岸政治互動“路線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