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內地樓市調控 可借鑑香港經驗

http://www.CRNTT.com   2010-01-16 11:36:42  


中國房地產泡沫如果不能疏導,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傷害。
  中評社香港1月16日訊/“最近,西方媒體評論全球目前最大的經濟泡沫,黃金居首位,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居第二。這是國際專家對中國樓市不健康提出的嚴重警告。”《大公報》今天登出倪志遠博士的文章“內地樓市調控與香港經驗”,為解決內地房地產泡沫提出建言。文章內容如下: 

  內地輿論廣泛認為,對中國來說,黃金泡沫威脅並不大,最大的威脅應該是樓市。為此,近來中央一再推出抑制樓價的措施,近日的“國四條”、“國十一條”最引人注目。以本人理解,並對比香港房地產的政策,認為內地的房地產業應側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房地產與整體居民經濟的關係。

  香港一直維持高地價、高樓價政策,因為房地產是香港經濟的命根子,政府稅收的三大來源之一,如果地價賣不高,政府的賣地收入未能達標,政府的財政就會發生困難。正如高官一再公開強調的:土地是香港最珍貴的資源。 

       政府承擔安居工程

  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國內地,雖然要為十三億人民設計住房政策,但是相對來講,房地產在整個國家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重要性及奇缺性,比香港還有調控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中國內地比房地產業更重要、向政府提供更多稅收的產業,起碼還有十個八個。譬如,機器製造、汽車、電訊、電子等等,都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支柱,即使不靠房地產業,不把它列為經濟增長支柱之一,也不會對內地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總之,香港擺脫不了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內地則無此憂慮,反而為著整個國計民生的健康,要把房地產業剔除出支柱產業之外。

           二、房地產的公益性質與商業性質。

  中國傳統是要安居樂業,歷代許多政治家奮鬥的目標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住房在內地主要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是衣食住行四大民生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商業性並不高,起碼不像香港這個商業社會那麼瘋狂。

  所以,內地應該把房地產的公益性遠置於其商業性之上。如果可以量化,人民的基本安居工程應該佔八成,只留二成作商業買賣的活動空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