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換妻,中國人所不知的另一面

http://www.CRNTT.com   2010-04-27 12:04:28  


 
  實際上,60年代的那場性解放運動,只是人類歷史上反複上演的烏托邦運動中的一次。在人類歷史上,性放縱風潮其實並不新鮮。美國社會學泰鬥索羅金這樣概括:在巴比倫、波斯、馬其頓、蒙古、希臘和羅馬文明的後期,以及埃及古王朝、中王朝和托勒密王時代。歷史反複上演:一旦整個社會放鬆對性的約束,則在三代之內,文化便會沒落下去。

  60年代,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附近由一群嬉皮士創辦了“群居公社”,群居男女隨便發生關系,生了孩子不知道父親是誰,他們就由一個委員會來撫養。此後,全美各地陸續建立的“公社”和“群居村”多達三千個左右。但這種公社很快窮途末路,紛紛解散。

  這些“解放”運動失敗的原因很簡單:性並不是握手、做運動那麼簡單,高潮並不是性的惟一意義,我們無法對那些關於性的複雜而深刻的人類情緒裝聾作啞。這幾乎是由人的本質天然決定的。

  人類歷史上的主流文明對性的規範與禁忌也不都是故作正派的假道學、強行壓抑、或雙重的標准。道德習俗之所以得以積累和流傳,就在於遵守道德律令,反而能帶來真正的長久、快樂的性滿足,減少試驗性的痛苦。

現代自由社會不等於道德相對主義

  或許有人說,社群的衰落不是我所關心的事,個人權利至上,我有放縱的權利。很多人認為,只要符合“自願、成人、隱蔽”三原則,只要不傷害他人,任何性行為不單在道德上都沒問題,更是人權,任何程度的幹涉(包括道德判斷)都是侵犯人權。因此,現代社會就不能譴責換妻行為。

  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也認為,法律應該獨立於道德和價值判斷,道德完全是私人領域的事情,現代自由社會必然選擇道德相對主義。

  其實對於這種觀點,政治哲學家們已經有了很充分的討論,這種粗綫條的自由主義是一種典型庸俗自由主義觀念。

  當代政治哲學界,以桑德爾、查爾斯.泰勒等人為代表的社群主義的興起,就很集中地批判了這些觀念。他們和衆多學者們都看到,一個奉行道德相對主義的社會,如果在法律和公權力中完全排除了道德和價值判斷,會導致自由的枯竭。社會中的小共同體的一些共同的道德和價值判斷,對於保持自由社會的活力與方向,至關重要。

  如果整個社會只有幾條法律框框是共同的規範,這樣的社會的自由基礎極其不穩定。法律和政治自由只是簡單的骨架,並不能賦予自由社會以鮮活的生命。

  關於施密特的研究近年來在中國很熱門,他就注意到,一個沒有共同道德和價值判斷、奉行極端自由主義的群體,反而極容易被極權所奴役。這就是他所說的,極端自由主義與極權只有一紙之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