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導彈後撤之三方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10-08-16 10:55:11  


 
  導彈長途跋涉後,制導和姿態調整系統經常發生偏差。技術陣地須對全系統裝備進行測試、檢修,才能使用。然後,導彈進入待機或發射陣地,繼續測試、維護,方能處於最佳發射狀態。部隊要在周邊布置預警、防空、電子對抗、偵察、反空降反突襲等力量,還要同鄰近各軍兵種單位磋商協同作戰。

  從上級發出命令直至導彈部隊恢複臨戰狀態,非一周不能辦妥。台北認為導彈夕發朝至,即恢複臨戰狀態,則是高估了其快速反應的能力。

  過去軍方鑒於導彈後撤不利於貫徹對台“保持壓力”的既定方針,認為在兩岸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前,礙難付諸實施。這也就是北京在民進黨下台兩年以後方才考慮後撤導彈的軍事層面的原因。若像台灣軍方所言,導彈部隊夕發朝至,則北京早可下此決心,也不待於今日了。

  當初克林頓總統在解釋美、中兩國為何要簽訂導彈互不瞄准協議時指出,導彈從不瞄准改變為瞄准對方,需要20分鐘,而在危機時刻,這20分鐘恰是雙方所需的。如今北京後撤導彈,就為各方在臨戰時刻進行斡旋提供了一周時間,亦即意味著遷走懸掛在台灣屋檐下的炸彈,意義不容低估。台北卻恝然置之,似應就危機處理向美國取經了。

  北京可能認為既已簽訂ECFA協議,按照“先經後政”的談判程序,可以進入政治議題了。如果兩岸認可一個中國的原則,著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時機已到。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導彈後撤,兩者體現出因果關系。

  台北認為,台灣處在大陸威脅下,豈可啓動政治談判?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正因為台灣處於威脅下,才有必要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反之,就沒有必要同對方談了。比如台灣並未受到來自伊朗的威脅,試問有必要同伊朗舉行政治談判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