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馬立誠:民主社會主義在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0-10-03 08:46:19  


 
  改革開放以來,主張在中國推進民主社會主義的觀點,早已萌芽。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前中宣部理論局局長李洪林發表了一系列論述社會主義的文章。雖然他的文章也有歷史的局限,但他重點強調了兩條:

  一是發展生產力。他說: “不能抽象地說,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是堅持社會主義。標準只有一個:能不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能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即使公有化程度比較低,也是堅持社會主義。” “凡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不管是哪本書上的,不管是誰肯定過的,都必須改革。”(《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

  “新的社會主義雖然沒有藍圖,卻有一條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稍微具體一點說,就是有利於人民富裕幸福,有利於國家興旺發達。” (《四種主義在中國》)。

  二是發展民主。 “民主的意思就是由人民決定:誰來組成國家政權,誰來執行人民的意志。民主首先不是作風問題,而是國家制度問題,也就是由人民直接或間接選舉各級領導人,組成國家機關,為人民辦事的問題。” (《我們堅持什麼樣的無產階級專政》)

  這兩條,是民主社會主義的要點。

  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若水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震動理論界。王若水特別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積極的人道主義。王若水說: “人是目的,不僅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而且是一切工作的目的。”他在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把自己的哲學概括為“實踐的唯人主義”。同時,王若水依據馬克思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提出要解決思想上、政治上、經濟上的異化問題,以便 “重新肯定人民群眾的價值”, “掌握自己的命運”。

  王若水在 《1921年》等一系列著作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原理,就是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的水平。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以前,是不會滅亡的,而馬克思去世之後100多年,“資本主義生產力仍在發展,證明資本主義這種社會形態所能容納的生產力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而且,“工人生活水平也大為改善”。因此,列寧在落後的俄國實現社會主義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連斯大林都說:十月革命的時候,俄國 “沒有任何社會主義的萌芽”。王若水引用羅莎.盧森堡等人的論述,批評了前蘇聯的專政實驗。王若水在 《沒有結束的求索》一文中說: “我不是列寧主義者”, “我主張對馬克思主義加以修正。我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批判的、人道主義的。” “我要用社會主義的實踐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時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批判社會主義的實踐。”王若水認為,馬克思主張的廢除私有財產不能成立,把社會問題的根源歸結到私有制也是站不住的。王若水還指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由,自由是社會主義的精義。

  王若水的這些理論主張,是民主社會主義觀點的精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