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王菲“迷信地不講理”

http://www.CRNTT.com   2011-02-15 13:46:25  


 
  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會尊重“開創式”的觀念,但絕對絕緣於“干預式”的觀念。非常流行的說法是將愛因斯坦、牛頓等人都視為宗教徒。牛頓在其創造力旺盛的青年時代絕對是不相信上帝的,他將絕對時空下的所有物理規律悉數揭露,只不過到了晚年,他困惑於世界的開端,世界需要運動起來才會有“三大規律”,也就是說,世界需要第一推動力。這是他理論的盲點,須請出上帝作為第一推動力。更重要的是,為了權勢爭奪的需要,他必須利用宗教因素。

  而愛因斯坦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稱之為宗教信仰者。愛因斯坦說了大量與上帝相關的警句,例如“上帝撲朔迷離,但從無惡意”、“上帝從不擲骰子”。這裡面的上帝,其實是一種詩意式的修辭。“上帝撲朔迷離,但並無惡意”其實是豪邁的可知論,只不過人類理解規律需要一種對更高智能的回應和追尋能力。而“上帝從不擲骰子”則意味著自然規律不會以隨機性的面貌來呈現。事實上,愛因斯坦同宗教界發生過激烈的“交火”,原因是愛因斯坦否認有“人格化”神存在,而惹起宗教份子連篇累牘的攻擊,他們甚至要求愛因斯坦“滾回”德國。

  愛因斯坦所說的“上帝”,其實是一種科學沉醉的情感,是對事物在有秩序和諧中展現自身的沉醉,是一種人類智力理解自然規律過程中孩子般迷戀的情緒,愛因斯坦最著名的論述是“我是一個具有深刻宗教情感但沒有信仰的人,這是一種嶄新類型的宗教”。這就好比,樹型結構令人著迷,但並不意味著他會愛上一棵具體的樹木。

  於是,我們可以將科學家身上的科學主義、信仰和迷信之間清晰地區別。科學家對科學會帶有一種類宗教式的情感迷醉,但它不是宗教信仰,它是一種詩意存在,它其實跟宗教沒啥關係,就像對樹借用了“樹型”概念一樣,並不代表他是個“戀樹癖”。信仰則是一種主體性的對命運和世界的理解,它不意味著世界對主體“施加”了什麼(科學可以檢驗這一“施加”效果),而是主體的主觀心靈對世界理解到何種地步。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互動,只有主體自我不斷累積的“啟示”,在命運的紋理裡面行走,無論是服從、反抗、消沉還是靜默,都是一種已經設定的關係,上帝是通過主體個體的自我表現而存在的,人們信上帝,是將唯物性的思考轉讓出去,這種“禁區自設”的方式保存了人必要的靜態和理智。所以,科學和信仰之間是沒有交集的,兩者是無法相互進行驗證的,科學的盡頭是信仰,反之亦然。

  回到正題。王菲說方舟子“科學地不講理”,方舟子反擊王菲為“信仰地不講理”,我認為王菲說得沒錯,但方舟子說錯了,王菲其實是“迷信地不講理”。一場大火,神像保存,王菲贊嘆“不可思議,頂禮遍知佛尊”,無非表達是神跡顯露,凡人必須膜拜。天後王菲“信佛”,經常與高僧仙道為伍,駐足禪院佛堂。雖然王菲否認是李一的弟子,但道士李一與其有過交往應當屬實,李一在其火紅之時,經常表演所謂“神跡”,顯示其已成仙人。以騙術幌人,以仙道自居,做了大量不堪之事,李一同機會主義的神漢巫人已沒啥區別。

  很多人對方舟子的言語方式不爽,說他“科學地不講理”,但是在“新年第一罵戰”中,你究竟是傾向於“科學地不講理”還是“迷信地不講理”呢?這不是考驗寬容的態度,而是考驗理智的健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