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觸底社會之重

http://www.CRNTT.com   2011-03-11 11:10:46  


 
  傾注了太多的情感,灌注了太多的期許,孩子能否接受好的教育,成為一種家長習慣性的依賴邏輯,對教育的依賴已成為超脫於表象之外的意識形態,這正是教育在國計民生中的深刻烙印。而大學生賣豬肉、大學生賣烤紅薯、大學生應聘油漆工之所以成為新聞也就有了存在的依據。因為人們習慣了教育所置換的是另類的人生,即使不夠華美,但至少也是一種面子或身份的提升。

  同樣的道理,公眾的責問焦點在“教育極其重要”的心理底蘊下直指王平的“不鼓勵上大學論”,上綱上線也好,道德板磚也罷,都以“教育重要”為起點,以“不鼓勵教育乃時代叛逆”為終點,至於它所觸及的社會問題,在一腔熱血而拍案而起的憤懣中被壓縮被過濾甚至從未談起。

  窺探社會是複雜的,問題叢生的表象背後有其複雜的盤根錯節或積弊沉屙,馬加爵不會毫無原因地掄起錘子砸向同學、藥家鑫不會無緣無故撞人了還去捅上幾刀等等等等,一定的行為方式背後總能找到它的觸底社會問題。對王平此言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其實,公眾的怒火從何處被點燃完全可以從“農村娃”和“大學”中找答案,一種是身份,一種是改變身份的重要途徑甚至對某些農村孩子來說是唯一途徑,而王平的“不鼓勵”顯然是價值方向上的乾坤大挪移,與國民認知相悖,即使目前的教育現狀的確堪憂,即使學歷越來越貶值,即使大學生就業越發困難,即使在孩子發展觀上也有多元化的成長模式,但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離了起碼的“常識”,王平不挨“板磚”才怪。同樣,我們的視野也因此被過多定格在了“不鼓勵”上,至於原因的研判,也就是她所說的:“孩子上大學就回不到家鄉,家鄉就是一個悲劇”,缺乏良久的省思。

  應該說,王平說出這種言論也確有其內心矛盾之處,身為一個代表委員,她不應該不明白教育重要這點常識,不應該不明白大學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不應該不明白不明白農村世世代代含辛茹苦地讓孩子上大學圖的是什麼,而去冒被公眾詬罵之大忌。從這點來看,大可推知“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背後所觸碰的農村發展現狀。

  不鼓勵農村孩子去上大學,要看農村的發展是不是讓人堪憂,農村對人才是不是極度渴求。事實上,一般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家長都會砸鍋賣鐵甚至獻血去讓孩子能夠上學、上大學,這樣的報道不在少數。“走出落後的農村”、“告別窮苦的日子”、“過上城裡人的生活”是多少家長對孩子的期盼?又是多少孩子所執著並為之奮鬥的目標?拿我小時候作比,我所生長的環境還算殷實,在農村卻不愁吃穿,但父母從小的叮囑就是“考個好大學,別世世代代做農民”,可想而知,對於那些大山深處的人們而言,自己孩子能在光鮮亮麗的大城市站的住腳是多大的奢望。一條公路、甚至是通上電對不少農村地區而言現今都是幻想,前不久不是報道過湖北某地“愚公村支書”帶領村民絕壁鑿路麼?因而,在不少地區,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學,哪怕是個二流三流大學,都是全村的驕傲,因為它意味著一種落後發展下的新生希望。農村發展的嚴重滯後,與“考大學”成為脫離此境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道路的相契合,我們大可以窺見王平此言中所企及的社會積弊之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