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觸底社會之重

http://www.CRNTT.com   2011-03-11 11:10:46  


 
  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農村的滯後所對應的是城市的發達,農村生活環境好而且舒適誰都知道,但在物質保障欠缺的條件下,環境再好又能奈幾何?大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回農村?原因很簡單,有幾個人願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有幾個人願意臉朝黃土背朝天?又有幾個人願意“汗滴禾下土”?因而城市雖然問題重重,城市病、身份歧視、生存困難什麼什麼的,對大部分而言遠遠比不上在農村所要面臨的生計問題。因此,大學生寧願賣豬肉、寧願蝸居、寧願做蟻族也願意呆在城市裡。這並非價值觀問題,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現狀問題。這也就形成了王平所言的那種循環現象:農村孩子——大學——城市,這樣的行走軌跡最終結果是農村發展人才日益缺乏,甚至青壯年整個群體匱乏,這也就形成了曹林筆下的“癌症一代”,而城市卻日益膨脹,稀奇古怪的什麼什麼“***居”、“***族”以及大學生做了啥職業讓人驚詫的。

  往深了看,這裡面摻雜著很多的問題,但最根本、貫穿始終的是對“農村”、“農民”的身份偏見,這種抵觸既根基於長久以來農村發展狀況,又進一步助推了這種滯後狀況。這種思維往小了看,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思維定勢,農村孩子的出路就是考大學,“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告別農民身份”等等,因而,農村孩子對大學的認知就等同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下,也難免農村孩子不願意回到農村做回農民了。不過,這只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對農村發展的淡視。破舊的桌椅,狹窄的教室,漏雨的頂棚,這樣的“學校”在貧困地區實屬多見,這也從側面詮釋了農村、城市發展的嚴重不均衡,農村發展如果都靠鐵鍬、羊角鋤靠老、幼、婦來在絕壁上鎬出一條公路的話,那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發展是悲哀的。

  從讓孩子走出去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農村的發展印記了。王平為何希望農村地區的孩子回歸農村為農村獻出點微薄之力?應該說,對不少地區而言,一個大學生身份和學識已遠遠不止是“微薄之力”所能衡量的了。其實,不只是王平應該內心矛盾,農村地區的家長同樣內心矛盾,他們何嘗不想自己所在的村莊通上電、看上電視、用上熱水器?只是在兩種利益的掙扎中他們選擇了讓自己的後代生活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中,因為農村現狀並非一己之力、三兩日能改變的,就是上完大學歸來的孩子能夠大有所為,但這種不止是“微薄之力”的力量在農村整體滯後的話語中也只能是“微薄之力”了。

  農村的發展問題已經顯然不是三下五除二就可以了卻的,長久的積重,已經深深地鑄就了差異化的發展軌跡,一個“大學”的糾結,足以令所有人為之觸動,因為它所觸及的已經遠遠不是在教育的問題,而是發展的問題了。王平的“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雖然違反了科教興國的宏圖願景,但卻深深地發出了時代的拷問:虧欠農村的該如何償還?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鼓勵”也頂多是公眾詬病的一個焦點,而她的所言也並不能對教育在人們心中的不可或缺性有任何觸動。因此,我們的實現不妨轉移到她所表述的深刻現實,順著她的思維去思考在一個教育為重不容質疑的環境下,“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的話語傳遞了何種信息、揭露了何種問題。它所觸底的社會之重,是值得整個社會去反思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