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解讀女中學生援交賣淫案

http://www.CRNTT.com   2011-11-08 10:59:56  


  
道德指責之外,更應該關注事件細節 
 
  關注一:這起賣淫案件存不存在集團操縱的現象

  一份數據稱,現時在香港,不少“援交”少女都是在網上聊天室被招攬入局。不過當中有四分一是由不法集團在背後操控。

  前文提到的訪談報告也指出存在很多的“援交”中介,譬如這些研究人員就是通過一位中介聯繫到受訪少女的,而他大概有1000位少女的資料。當然,中介的存在並不能證明“援交”就有集團化現象,只是到底有沒有不法集團在操縱這些少女,或者存不存在另一些被不法集團控制乃至虐待的“援交”少女呢?值得關注。
 
  關注二:這些少女的心理狀態、身體狀況如何,交易過程中有無受到虐待

  不少的評論都認為這些少女愛慕虛榮、靈魂墮落。但是,泛道德化的指責很空洞,這次事件的許多細節還需要了解,最重要的是,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狀態如何。

  在港台地區的不少案例中,“援交”少女儘管最初自願,但是過後往往被迫做一些事情,乃至被暴力對待。比如,有的少女到了交易地點後後悔了,並不想發生性關係,但是被逼迫了;一位台灣高中少女為了買手機而去“援交”,結果慘遭5名色狼輪奸;一位香港少女在進行性交易時被服食了合成毒品的成年男人掐死並慘遭碎屍。就算不會遭遇極端的慘劇,很多“援交”少女都遭遇過一些暴力、性虐待等情況。還有一些研究發現,很多“援交”少女都有罹患抑郁症的情況。

  所以,法律並不能解決一切,就算把這些少女送到少管所也不能解決根本,她們的身體有沒有受到傷害,甚至有沒有因為“援交”而得病?她們的心理狀態怎麼樣,有沒有人有心理疾病?她們有沒有被逼迫或者暴力對待?假如有被暴力對待的現象,應該對那些“買春”的人追責,這在現行法律的框架下也是可行的。
 
  不必把這些少女標簽化,愛慕虛榮的表象下還有許多細節待考

  辦案檢察官提到,這些少女們對於錢色交易沒有羞恥感。其中一些女孩家境並不差,出賣青春只是因為愛慕虛榮,喜歡購物、享樂,而手頭缺少零花錢。

  上面這一段話被廣為引用,不少人認為這些少女受到了外來腐朽文化的侵蝕,參加援助交際就是毫無羞恥感、道德敗壞。這樣的理解也比較偏頗。去年,香港的幾個公益組織和學者們一起出了一本叫做《就是援交——援交男女故事及社會分析》的著作,通過一個個詳實的個案講述了七位不同的援交男女的故事,不少書評人都指出這本書跳出了刻板的援交印象,“展現的不是青年貪求物欲、迷失自我,而是身處不確定、沒出路的年代的青年,尋求出路,跌跌碰碰,卻又再撐起來。”且不論這些評論是否正確,這起碼是很有價值的嘗試,假如沒有了解又充滿偏見,又如何去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呢。

  而在《青少年援助交際行為訪談報告》採訪的18名少女中,有10名少女都是因為家境不好,其中有兩人還是因為家人生病需要償還債務,在第一次做“援交”之後,這些女孩全部都有負面情緒,包括悔恨和自責。之後,她們的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我評價降低了,她們全部都認為“援交”是不好的事情,其中11人認為這不光彩。所以,不必把這些少女標簽化,草率認為她們沒有羞恥感。她們到底是不是和許多分析裡所說的日本援交少女一樣把自己物化當作“可以賣的”商品還不一定。

  遺憾的是,從2005年沈陽的一家報紙第一次報道“援交”案例開始,中國大陸的相關研究到今天也鳳毛麟角。“援交”現象到底有多普遍也很難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2009年曾經對6023名5-24歲的青少年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有12.7%的有過性行為,而這些人中又有4.3%的有過商業性行為,這個數字是為數不多能做參考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