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志武:中國大學為何一有錢就蓋新樓

http://www.CRNTT.com   2011-11-23 14:25:26  


 
  一種做法是把經費用於改善教育、提升學術研究。但是,教育和學術研究本身的“好與壞”、“多與少”難以測度,而且好的教育科研要許多年才能體現出來,需要的時間超出大學領導的任期;另一方面,即使真的把教育科研做好了,掌握大學領導行政級別大權的上級也難以知道。大學領導真這樣做,會顯得很傻,因為這對他的升降沒有好處。 

對教育官員與大學領導更好的做法當然是蓋新樓,領導一看就知道書記校長任內是否做了貢獻。這種“業績”讓上級對自己的上級交差時也更容易,這些便利是無形的教育科研不能比的。

  當然,北大、清華、複旦這些老牌大學的歷史地位高,校友在教育官僚體系的多,它們需要通過高樓大廈向上級證明自己成就的必要性要低一些。他們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教育科研。但其它大學,尤其是二三流大學而言幾乎沒選擇,只能更多地通過高樓大廈及其它有形物來表現業績,否則就難以得到該有的教育資源。這是這些大學的生存之道,更是校領導的官場之道。

  無形無樣、不可測度使得教育科研這種服務業很難組織,不易安排,只有通過民主問責制縮短教育資源配置者跟教育受眾之間的距離,讓教育官員受到作為教育受益方的公民選民的直接監督評估,才能減少公立大學所可能出現的資源錯配。如果大學領導只對上級負責,大學必然會把資金往取悅上級領導和上級領導能看得到的形象工程上投。

  當然,即使讓決定教育資源配置的官員受到公民的直接問責,通過公民選舉任免,那也只能減少教育經費的錯配。只要大學經費由政府官員決定,由於“花別人的錢不心痛,花自己的錢才心痛”的根本人性,浪費和錯配無法根除。由於公立大學體系從根本上擴大了教育受益方、教育提供方和教育付費方“三方”之間的距離,惡化三方間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人們對目前大學體系很失望,就不足為奇。

  解決辦法大致包括兩種:一是給公民子女發教育券,由學生自己和家長選擇學校、決定教育經費的投向,讓教育的付費方和受益方盡量合一,以此減少付費方和受益方為不同人時所帶來的效益損失;一是允許並鼓勵私人辦大學,給私立大學同等的權利和辦學自由,避免“花別人的錢不心痛”所帶來的資源錯配。

  (2011年11月23日09:02 來源:南方周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