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香港人與內地人:相煎何太急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0:42:08  


  
  雙方視角不同 

  回歸談判時,港人怕失去香港的獨特地位,但當時中國政府卻向往香港,視為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典範,所以強調一切不變。鄧小平曾鼓吹多建幾個“香港”,使香港成為先進的符號、國家的驕傲所在。港人談“一國兩制”,落腳點一般就在“兩制”上面。

  然而,對於普通的內地民眾來說,談及香港,毫無疑問首先想到的是回歸,落腳點是“一國”。許多民眾由此產生了一種主人翁情結,這種主人翁情結遠勝於一個普通內陸省份居民對北京上海的感受。內地人踏上香港的土地,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這是我們的地盤”,其次才是香港文明與發達。

  而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香港重要性的相對降低,這種主人翁情結慢慢變為對香港地位的質疑,“不過一個省級行政單位而已,為什麼香港就享有特殊地位?”
 
  對“誰養活誰”的錯誤理解

  一個常見的論調就是,“香港是靠內地養活的”。在回歸以前,香港的蔬菜、淡水、活禽、活豬供應就離不開廣東省。在回歸以後,香港更是享受各種優惠——不用服兵役,不用交稅入國家財政,但國家卻派最精良的部隊來保護香港,並且,很多內地人相信,國家為了保持香港的經濟地位,在政策上也給了傾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一位內地旅客滯留香港機場,向記者抱怨服務態度不好,在採訪中拋下一句:“要不是中央政府照顧你們, 香港就完蛋了”,震驚全港,令很多港人對內地人開始有意見。

  香港真的是靠內地養活,才成為“東方之珠”的嗎?這個說法毫無疑問是站不住腳的。內地一直向香港供應淡水、活禽、蔬菜,但這並非無償的,說到底只是買賣而已。如果當年內地不肯供應,香港並非就活不下去,無非就是調整本地產業結構,部分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罷了。何況,拒絕做這種“損人損己”的事情,談何恩惠呢?

  至於回歸以來,國家給了香港不少政策,但這同樣屬於兩地間的互利互惠。更不用說,在改革開放早期,香港對內地的發展是提供了相當多的支持的。今時今日,在金融、貿易等方面,香港同樣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價值體系尚未融和

  殖民時代以來,香港漸漸樹立了完善的自治傳統,獨立、完備的立法、司法、行政體系,香港人自己決定自己的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種種政策,是一個有著歷史價值和範本作用的獨特存在。在經濟實力相對衰落的今天,香港的“軟實力”,即自由、法治、文明、管治效率及政治包容等等,成為港人格外珍視的財產。

  但不少內地人僅從“利”的角度看待內地與香港的關係,這讓他們無法認識到香港這種獨特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已經“一國”了15年之久,但“兩制”仍然成為兩地人之間的隔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