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雙非”爭議折射出“極化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12-02-05 08:51:51  


 
  坦率地說,我們認為有點“香港之春”的味道。自由行類似於某種全球化效應,它提升了香港的經濟,但卻擴大了香港的階層鴻溝。強勁的內地富裕人群購買力潮水般湧入,提高了香港的房價、物價,它使香港的高端收入階層更加富裕,但卻讓收入增長緩慢的香港窮人承擔成本,這就是所謂的“極化效應”,而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很容易產生越來越強勁的某些本地民粹情緒。而這種情緒又會被內地人解讀為“殖民地痕跡”。

  想一想,能跑到九龍廣東道的名店大手購入名牌手袋和珠寶金飾,甚至掃幾十萬一只的名表的群體,有多少可以代表大多數的中國普通老百姓?如果把這些群體的頤指氣使的舉指等同於所有內地民眾的素質顯然失真。同樣地,把香港對這些群體的不滿等同於對內地所有民眾的不滿,也未免過於對號入座了。香港遇到的問題是,這些在十三億人中屬於比例上的“少數”的內地群體,正以一個絕對值出現在彈丸之地的香港,如果易地而處,香港人的心境當不難體會。

  現在內地居民能更為方便地進出香港,始於SARS後內地放寬赴港限制的“自由行”政策,這對當年香港的經濟復甦產生重要作用。然而,“自由行”的經濟收益在香港各階層中卻並非雨露均沾,加上美元貶值,香港普羅階層的生活狀況非但沒有因為“自由行”而大幅提升,反而在很多方面出現了倒退。為了招待“自由行”的豪客,香港的名店、珠寶行、鐘表行越來越多,它們以更高的租金逼走了為普通民眾提供日常必須的日用品小商店、書店、食肆。這不但帶來了生活不便,更使很多小本經營者淪為打工一族。以一個小店面養活一家幾口的小本經營模式本是香港特色,近年來卻是“買少見少”。

  未來的和諧和良性發展,需要雙方政府足夠的警覺。最近醞釀“駕車自由行”,準備開放內地車輛進入香港。倘若到時“我爸是李剛”之類的事情在香港發生,即使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及車輛保險善後,後果也不容樂觀。香港未來可能會逐步進入普選階段,如果“極化效應”不斷放大,那麼香港的政治和與內地的關係都要經受意想不到的考驗。現在,香港的精英階層不願意在“雙非”上修改基本法,因為他們害怕一旦頻繁修法,則帶來隨意的外部政治干預,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拖延戰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