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吳敬璉:中國站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2-15 10:08:57  


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訊/此間《同舟共進》2012年第2期登載資深媒體人馬國川對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專訪“吳敬璉:中國站在新的歷史十字路口”,專訪中吳敬璉指出,目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從根本上說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幹預民間經濟活動,造成廣泛的尋租活動基礎的結果。大衆對這些醜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然而,如果聽任改革開放前舊路綫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利用這種情勢蒙蔽和誤導大衆, 把反對的目標從權貴既得利益者轉移到市場化改革的一般受益者——企業家、專業人員等的身上,也可以把大衆引向歧途。專訪全文如下:

  馬國川:2012年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周年。作為中國改革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您如何評價南方談話的歷史意義?

  吳敬璉:要認識南方談話的歷史意義,首先要理解談話的歷史背景。1988年的經濟危機和1989年的政治風波以後,一些政治家和理論家把這次經濟和政治動蕩歸罪於市場取向的改革,指責“取消計劃經濟,實現市場化”就是“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於是,發生了改革開放以後舊路綫和舊體制的又一次回潮。

  在兩種思潮的激烈交鋒和“開倒車”的活動積極進行之際,鄧小平於1992年初發表“南方談話”,提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談話打破了 “姓社姓資”的偽命題,為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鋪平了道路。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接著,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整套實施市場化改革的方案。這意味著經過10多年的探索,中國改革終於進入了一個整體推進市場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馬國川:《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在20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個目標是否如期完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