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炮製了“野雞”期刊?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9:13:15  


雜志《大家》
 
發論文vs賣版面:幹柴烈火,一拍即合 
 
  文學雜誌:以偉大的名義憋屈地活著

  毛主席給劉胡蘭提的那句“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如今被很多屌絲自嘲地改為“生的偉大,活的憋屈”。而文學雜誌作為一種經常跟“淨土”、“純潔”、“高雅”等次聯繫起來的高品質讀物,其立意之高,與生存狀態之窘,恰可以對應偉大與憋屈兩種狀態。

  作為《大家》的同行兼競爭對手,《收獲》雜誌的執行主編程永新倒是對《大家》的遭遇頗為同情:“現在大家都關注《大家》收版面費發稿,其實,別的不少刊物也變相這麼做。這種做法,我覺得他們也是迫不得已。這些文學雜誌曾經很輝煌,確實發揮過作用。但是當下,人們的興趣變得多元,新生媒體很發達,紙質閱讀式微,大家對文學的興趣降低,純文學已非常邊緣化。供給量已超過讀者需求,生存異常艱難不難理解。” 
 
  中國式文憑:當窮酸文人遇到呆頭書生

  以上我們分析了中國文學期刊的現狀。然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全國有那麼多雜誌都在搞收費登稿,其真正原因還在於海量的登稿需求。當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登稿需求,與文學雜誌工作人員落後的收入水平碰撞到一起時,“野雞刊”就應運而生了。

  作為中國人,學歷、職稱的重要性無需多說,大家自然明白。而如果想拿到學歷,想評上職稱,論文就是必不可少的敲門磚。而可以稱得上“論文”的,則要有個統一標準,於是“在國家正規學術期刊上發表”就成了幾乎所有學歷、職稱評定時,對論文級別的硬性規定。如今的大學能學到多少東西,大學生寫出的論文有幾成學術色彩,我們心知肚明。而另一方面,在我們的周圍,“權利尋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任何人手裡的任何權利,都可以被量化成一定數額的金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就囊中羞澀,讀者寥寥的清高文學雜誌,其手中的“國家重點期刊”牌子,就成了雜誌工作人員手中的權利,有無數資質平平的學子、文青躍躍欲試想租用這個權利。生存艱難的,手裡有權;需求旺盛的,手裡有錢。當這二者相遇,一條供求平衡的產業鏈就形成了。
 
“殺雞”治標不治本 “論文核心觀”催生野雞刊 
 
  “野雞刊”是論文經濟下的怪胎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謂“野雞刊”,不過是為滿足一部分人需要,又能填飽另一部分人錢包而生出的怪胎。這個怪胎的接生婆,不是買賣雙方,而是催生出莘莘學子對論文強大購買欲的那股力量。

  據報道,類似《大家》這種正刊與野雞刊起飛的情況,只不過是龐大的論文市場的冰山一角。有關人士估算,我國論文買賣的“產業”規模已近10億元,並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整個產業甚至涉及全國大大小小的高校、科研單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其主管部門,從政府公務員、學術機構人員,到普通職員、本專科學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