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誰炮製了“野雞”期刊?

http://www.CRNTT.com   2012-07-03 09:13:15  


 
  很多學術界人士說,誰也不想“為發表論文而發表”,但現在的學術評價體系逼得你這樣———比如說發表論文也是申請獎學金的最低門檻,並按照期刊級別、影響因子、署名位置來排位,老師的職稱評定也有這個因素。在社會上,醫生、記者等各行各業職工評職稱要提交論文,而且是“非此不可”。這種機械的學術能力和職業能力考評,無疑是催生買賣論文“產業”的原因之一。
 
  憑論文取人才,中國特色的好心辦壞事

  我國學位、職稱體系現行的這套“論文核心”體制,其初衷是好的。我們平常都說應該以能力擇優選材,但在實際操作當中,“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很難的,不僅對挑選人才的領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被挑選的人也是個巨大的考驗。如果沒有具體的明文的選拔人才制度,以中國這種潛規則遍布社會每個角落的現狀來說,引起的爭議會更大。比如近年各高校力推的“校長推薦制”,可以允許一部分學生在不經高考的情況下,靠校長一句話而得以進入名校深造。這項措施甫一推出,立刻引起廣泛質疑。這種質疑很正常,因為它壞了規矩。中國歷來選拔高等人才的方式就是統一考試,從古代的八股到如今的高考,儘管弊病多多,但好歹還算公平。如今的“校長推薦制”打破了這種公平,當然會廣遭質疑。 

  以論文為核心的選取人才方式,其根本出發點就是公平。在統一標準下,能夠發表論文的人就比不能發表的人優秀;發表論文的期刊越高端,則人才越優秀。這個假設在“無菌”環境下,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可惜的是,我們找不到這樣的“無菌”環境。歷史充分告訴我們,表面的公平並不意味著實質上的公平。上有政策,下必然會有對策。本為公平而設的論文門檻,成了又一輪拼錢拼關係的博弈。論文能否在重點期刊發表,能在什麼樣的期刊發表,往往取決於能找到什麼樣的關鍵人物,以及怎麼“打點”這些關鍵人物。好心辦壞事,這在中國太常見了。
 
  論文現狀:形同八股文 成牟利通道

  八股文、高考、論文,這是一根藤上結出的三顆瓜,是一脈相承的。八股在創立之初是當時最公平、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一篇文章定終身,直接又殘酷。78年恢復高考後,也有無數草根學子通過高考獨木橋而完成鯉魚跳龍門式的蛻變。論文在選拔人才方面起到的作用與八股、高考有類似之處。當然,有相似的開頭,也會有相似的結尾。八股終因太過程式化,逐漸起不到選拔人才的作用而被取消;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在近年逐步進行著,上文提到的“校長推薦制”就是改革嘗試之一。更關鍵的是,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大學也不再是求學的終點。當今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條條大路通成功”的看法,況且也無需人人追求成功。高考只是人們在成才路上的一個測驗,其重要性比之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 

  高考都可以變得不那麼重要,“論文核心制”的人才選拔體制當然也可以變得不重要。不改革“論文至上”的能力考評機制,論文買賣難以杜絕。論文買賣一日不斷絕,就會出現更多諸如“野雞刊”這種學術腐敗的產物。無論是作為學生的“上大學——發論文——拿學位——找好工作”之路,還是作為企事業單位職員的“熬資歷——發論文——評職稱——漲工資(分房、獲得其他利益等)”之路,論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在逐漸從學術標杆退化為牟利通道。現實扭曲的評價體系已經嚴重違背了要求發表論文的初衷。<在《大家》走到末路的警醒之下,改變這樣過時、呆板的評價體系,相關方面還需要忸怩多久?  

  中國人足夠聰明,能把所有權利量化成買賣。如果說“《大家》野雞刊事件”是中國期刊行業現狀的冰山一角,那麼論文發表過程變成牟利通道這件事,就是整個中國大環境的冰山一角。(本文略有删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