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華民族復興已完成62% ”?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0:28:20  


 
鏈接:“中華民族復興任務已完成62%”不靠譜

  2012年08月05日00:04紅網 喬志峰

  發改委專家稱中華民族復興任務2010年已完成62%。8月3日,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稱,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即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2005年民族復興指數為0.4644,即完成了46%的復興任務。(8月3日中國新聞網)

  一直以來,在下都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成了一個極為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沒想到,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已經“實現過半”、勝利在望了。這樣的結論出自發改委專家之口,且有精確的數字做支撐,真讓人歡欣鼓舞,“漫卷詩書喜欲狂”。可是,興奮之後冷靜下來,卻還是不由自主產生了疑問:“中華民族復興任務已完成62%”真的靠譜嗎?

  “中華民族復興”是如何被量化、被監測的呢?據稱,專家通過建立三級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監測評價,一級指標為民族復興指數,二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6個方面,三級指標由GDP與人口份額的匹配度、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人均教育年限、萬人擁有專利申請量、森林覆蓋率、國際競爭力等29項指標構成。指標確實不少、理論也看似“科學”,可問題在於:其一,某些指標(比如“國民素質”),是如何測算的,又是如何保證真實準確的?其二,上述指標真的就能完全反映出“中華民族復興”程度(專家稱之為“指數”)來嗎?其三,2005年我們完成了46%的復興任務,到2010年我們就已經完成了62%的復興任務。用專家的話來說,“復興進程明顯加快”。按照這樣的“加速度”,我們豈不是很快就能達到100%、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了嗎?如果在不久的將來達到了100%,為了避免復興“過頭”、物極必反,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止步不前了呢?

  有些東西可以量化,有些東西不可以量化。如果“中華民族復興”都可以用指標量化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若幹位,這個任務估計無須我們普通百姓操心,無與倫比的統計局就能完成大半。在下雖然覺得所謂的“中華民族復興指數”不靠譜,卻也並非認為“中華民族復興”就完全虛無縹緲、無從捉摸。本國國民的感受和國際社會的認可程度,都可以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標準。中國曾經的“強漢盛唐”時期,並沒有什麼勞什子“復興指標”,但並不妨礙當時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本國國民的感受則更直觀也更有說服力,一個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子的社會,恐怕離“復興”還遠得很呢。

  專家自己也特別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內容並非完全靜止和絕對不變,其提出的指標體系也是一個在實踐中需要不斷完善的體系,“在今後的研究中,將選擇更多的時間點和更加有代表性的指標,來更加客觀地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由此看來,他對自己炮製的“指數”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為何不踏踏實實做點有用的研究,非要耗費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搞這麼個華而不實的東西呢?更何況,作為國家發改委下屬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其研究經費很大可能花的是公款。果真如此的話,不知能否公開一下各項費用,尊重一下納稅人的知情權呢?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腳踏實地去努力,而非誇誇其談、玩數字遊戲,更不能聽幾個專家瞎鼓噪。近年來,某類專家(即公眾蔑稱“磚家”者)是越來越多了,或口出雷語挑戰正常人的心理承受底線,或溜須拍馬為權勢者幫閑,或大把燒錢糟蹋納稅人血汗……竊以為,即使真的要搞“中華民族復興指數”,除了必須加入“貪官指標”,也應將“無知(或無良)磚家指標”列入其中。這兩個指標越趨近於零,我們復興的腳步就越輕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