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華民族復興已完成62% ”?

http://www.CRNTT.com   2012-08-06 10:28:20  


 
中華民族復興指數,咋算出來的 

  2012-08-06 01:34:00 光明網評論員

  【核心提示】在20年的時間里能夠生出62.74%這個數字,絕對堪稱漂亮,也幾近完美。但是,就是如此完美的數字,卻遭到了民意幾乎眾口一詞的質疑。 

  光明網評論員:有媒體記者發自昨天(8月3日)的報道稱,在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上,有專家根據“自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監測》進行測算,結果顯示,2010年中華民族復興指數為0.6274。這個數字表明,中共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任務,已經完成了總任務的62.74%。簡單說,就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已經過了大半。

  從“中華民族復興”的提出到現在,至多也就是20年的時間。20年,在中華民族煌煌數千年的歷史中,可能連“彈指一揮”的時間都不到。因此,在20年的時間里能夠生出62.74%這個數字,絕對堪稱漂亮,也幾近完美。但是,就是如此完美的數字,卻遭到了民意幾乎眾口一詞的質疑。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假如有那麼一天,專家根據“自造”的測算體系得出了100%的數字,而“中華民族”的大多數民意卻質疑這個數字,那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任務究竟算是完成了,還是沒完成?也由此,“中華民族復興”與否,究竟是專家“自造”的數字說了算,還是“中華民族”的民意說了算?

  上述這樣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還並非出自專家的什麼數字所能標示。專家有關“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豪華”數字,不過是博得“中華民族”一笑的“笑資”而已。任何漂亮而完美的數據,在民意的質疑面前,都會顯得是那麼的可笑而尷尬。在擅長“自造”數字的專家和官員那里,數字是意志的產物,而意志又受制於欲望。而在公眾那里,“復興”的概念也正如“公正”的概念一樣,並非數字所能界定,但衡量之秤全在公眾之心。

  “中華民族復興”,其實只是一個用來鼓舞中國民眾的政治口號,是評論和社論文章中後綴感嘆號的最後一句激勵人心的話語,而並非根據什麼“自造”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可以計算出精確數字的政績工程。當然,有專家和官員把一個政治口號“細化”為測算體系,並由此申領數額不菲的“課題”經費,煞有介事地召開“課題”成果論證會甚至相關國際性的會議,那應另當別論。但是,無論如何,僅從邏輯上講,現有任何測算體系,既不可能納入所有“復興”因素,也不可能算出所有影響“復興”因素的各自權重,所以,這樣的測算體系只能是根本難以自洽的體系。因此,這樣的體系也只有申領“課題”經費的意義。

  其實,對這樣測算體系的實質,專家也並非不知,這正如相關消息的報道所稱,專家也明白所謂“中華民族復興”,“顯然不是簡單地‘回覆’到中華民族古代曾經有過的輝煌”。既不是回到人均GDP世界第一的宋朝,也不是回到GDP總量在世界排第一的清朝盛年,那麼,“復興”之說,就被專家領入了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也許是因此,專家才不得不“自造”了一個可以完成“課題”的測算體系。

  不過,從相關報道中,人們可以看到,上述專家的體系中,其測量“中華民族復興”的指標,也有“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人均教育年限”等西式概念。這些衡量指標,事關社會公眾的生活水平、社會公正程度和社會流動的可能性。但是,在去年,國家統計局官員曾說,因為中國富裕階層的收入難以統計,因而難以得出中國的基尼系數是多少。如此,如果沒有有關標示社會公正度的基尼系數的權威數據,上述專家又是咋得出的62.74%這個帶有小數點後兩位數字的精確數據的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