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黨即使背水一戰也難重振當年軍威

http://www.CRNTT.com   2012-11-28 09:07:51  


 
  與十九年前相比,新黨欲振乏力的最大原因,是沒有了“李登輝因素”。實際上,新黨的成立及其支持者的集結,全因“李登輝”三個字在起催化作用。這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發動了“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鬥爭,排斥外省籍精英,這給外省籍精英和軍公教人員帶來極大的不滿和恐懼感,因而迅速聚攏在新黨的黃旗之下,使得新黨擁有一百二十萬票的實力。而且,新黨支持者的義工精神,及集會後不留下一片垃圾的新氣象,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現在李登輝已經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國民黨內原先的一些跟隨李登輝的“本土精英”,也已離開了國民黨,另行組織了台聯黨甚至是加入了民進黨,泛藍陣營內不再存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或是外省人於本省人的矛盾衝突。其二是當時李登輝已經暴露了其“獨台”真面目,而“新黨”及其支持者大多是堅決反對“台獨”的,因而反對“台獨”除了是針對泛綠陣營之外,也是衝著李登輝而來。而現在,隨著李登輝的年齡日長,並曾多次做過手術,已是“時日無多”,李登輝的影響力已經日漸消散,“李登輝因素”也已基本消失,因而“反李”不再成為新黨“振臂一呼,各方響應”的“利器”。

  新黨的“柔性政黨”及“內造政黨”組織設計,相信也是新黨難以生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新黨成立之前,無論是中國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是被稱為“列寧式政黨”的“剛性政黨”,即黨中央有完整系統的組織架構,包括黨代會、中央委員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中央黨部及其各工作職能部門,基層有其嚴密的基層黨組織,而且也有著嚴謹的黨員登記制度,完全是遵循著“群眾產生階級,階級產生政黨,政黨產生領袖”的規律。而新黨在成立時,既是為了改革,在反對官僚金權方面作出嘗試,也是因為受客觀形勢所限,許多支持者都是具有國民黨籍的軍公教人員,他們為了“飯碗”而不便正式加入新黨,因而就效法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的“柔性政黨”模式,既不作黨員登記,也不設嚴密的黨組織,僅是以黨籍公職作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成員。在剛開始時,還覺得很民主,但長期下來,就在維繫黨的紀律和團結等方面暴露出問題,無組織即無紀律,難以維繫支持者,當更具有“反李”政治色彩的親民黨成立之後,大部份原先的新黨支持者都轉而支持親民黨,把新黨的票源都給扯薄了。因此可以說,以李登輝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及親民黨成立的二零零零年為界,是新黨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