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來:國學依然是社會倫理的長久資源

http://www.CRNTT.com   2013-01-10 14:48:09  


 
台灣可作大陸國學發展的借鑒

  東方早報:前段時間,山東省教育廳發文要求中小學在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湖北省部分學校則推薦删節版《三字經》、《弟子規》、《勸學詩》等,對此你有何看法?

  陳來:我的看法比較中庸,應該說有其自身的理由,也不必責備。

  兒童的經典誦讀活動,從總的方向來說,我是贊成的。現在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沒有比較集中地學習“如何做人”的主題。傳統中國文化是從小孩子抓起,“做人”很重要,現在的教育把這些階段全忽略掉了。

  在3000年前的周代有關禮儀的經典和規定裡,就已經很詳細地規定了對兒童的這種教育。一直到清代,對小孩怎麼教育,都是有一整套東西的。這套東西基本上是對兒童少年行為的一種訓練,讓他學會自我約束和適應社會的禮儀,怎樣從小學會在不同的範圍內來扮演自己的倫理角色。現在我們體制內的學校教育不教這個,但是老百姓覺得這個東西還是重要,他就需要這個東西。

  再比如說《弟子規》,它不僅對小孩重要,對青年也重要,甚至認為對幹部也重要,有些縣級的黨政部門就組織幹部學習《弟子規》。

  現在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但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還在探索。 不管國家層面怎麼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但是地方政府、各級幹部和社會的各個層次,都明確認識到有對價值的這種需求。他們發現,在傳統的很多文本裡邊,人們所需要的那些價值其實早已經講得很簡練、很清楚了,因此他們就直接利用這些資源。國學熱的興起,是現實的社會道德倫理和精神的需求。

  東方早報:台灣“教育部”日前公布,將以“四書”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高中必選科目,對此您如何看待?

  陳來:台灣對傳統文化還是非常重視的,一直確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四書”為核心,在高中實行傳統文化教育。人際關係的情義,很濃厚的中華文化的情義感、人情感,在台灣社會裡是處處可見的。

  台灣之所以能把中華文化——特別在社會文化的層次保存到今天,有幾個方面原因。從消極方面來講,它沒有經過“文革”,它沒有經過“文革”對社會文化層面的這些習俗、傳統、親情的破壞。第二,就是它始終堅持在高中以前的教育裡面有以“四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雖然這個教育他們也做過檢討,“四書”一變成課程,再有考試的話,它就會異化,但它的教育是有結果的。)在一般的老百姓的心目中,傳統文化的地位沒有被破壞。第三,就是在台灣傳承中華文化的社會主體是比較多樣的。不僅僅是政府的教育和推行,還通過各種傳統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社會教育,非常正面地發揮了傳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在台灣社會文化層面,保留了很多的傳統文化。比如對中國傳統聖賢的那種尊敬,對聖賢的那份信仰之心,對很多傳統文化符號的這種敬畏感等,都還存在。香港也是這樣,香港民間宗教裡面也是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是,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的主導力量在大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