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http://www.CRNTT.com   2013-06-03 16:54:29  


 
  事實上,從鄭成功時期起,台灣就建立了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到清朝,整個台灣的漢文化教育已經相當普及。日本統治時期雖然大力推廣“國民教育”,建立現代化教育制度,但台灣的傳統私塾房仍被允許存在。“在當時,小孩一邊讀現代的小學,一邊也在私塾堂念念四書五經,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直到日本快戰敗,日本政權才開始壓制台灣的書院,禁止漢文。但這個禁止也不徹底,報紙書籍、民間私塾仍然存在。”龔鵬程表示。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閻鴻中則指出,日本傳統文化對漢文化的重視,對台灣民眾的心理產生了長期的作用。“一般的民間老百姓對能夠寫詩、講經的讀書人非常尊重,直到今天,在台灣鄉間仍會聽到民眾津津樂道‘我們這裡的哪位讀書人在20世紀前期寫了些什麼東西’。這些人在日本統治時期可能沒有功名,也不見得有官方認定的身份,但他們在民間很受尊重。”

相對“文革”的文化復興運動

  1947年,台灣“光復”後不久,便發生了“二二八”事件。這一事件使蔣介石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不遺餘力地實行去日本化,杜絕一切日本文字,強力推廣國語。而國民黨政權退據台灣之後,首先提倡的就是白話文的教育,因為當時的本土知識分子能讀日文、漢文以及古籍,卻不會寫白話文。根據閻鴻中的說法,在台灣有60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編寫,卻在1960年左右才正式被納入課程。真正被官方標榜為重要課程,則緣於“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發生。

  根據資料,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發生,對傳統文化破壞嚴重。為了與“文革”分庭抗禮,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等1500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 )為“中華文化復興節”。次年七月,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發起大會,蔣介石任會長,運動在台灣和海外推行。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興起,則令傳統文化教育被強化。具體到學校教育,則是傳統文化的文章篇幅增加,學校也會不時舉辦復興文化活動,要求學生參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