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http://www.CRNTT.com   2013-06-03 16:54:29  


 
李陳時代的爭權工具

  1976年,“文革”結束,台灣相對的文化復興運動自然進入尾聲。儘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以及當時的孔孟協會等組織,仍然維持運作,但作用愈來愈小。“因為到了蔣經國時代,社會的問題已經不是復興傳統文化的問題。社會上討論的是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社會有什麼推動作用。”龔鵬程如是說。

  李登輝的上台是另一個轉折。在李登輝看來,台灣要想從中國脫離出去,必須在文化上去除“大中國思想”。因此,以“去中國化”為目標的台灣教育的改革必須進行。這一時期,台灣國學教育的兩個主要來源部分—歷史及國文課程,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調整。1994年,台灣教育部門修訂了《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增訂“認識台灣”為必修課程,同時,台灣史的篇幅被提高。

  其後上台的陳水扁,延續了李登輝的路線。龔鵬程指,李陳時代,台灣歷史課本中的中國史被縮小,令中外史篇幅接近,國文部分,幾十年的必修課《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被改為選修課《論孟選讀》,學生不用參與該科考試,國文課程中的文言文比例亦被降低。在大學裡,中文系中則分出了一個“台灣文學系”,這一新學系所能獲得的社會、政治資源更遠超過中文系。不過,龔鵬程也強調,即便是在這個時期,台灣教育體系中的文言文部分仍占有很大比例。“陳水扁時期改造國文,高中文言文比例約占45%,再加上詩詞以及紅樓夢之類的白話小說,仍高達70%左右。”

  “從李登輝以來,台灣政權對教育體系強調淡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課本、文學課本這些變成了政黨爭權奪利的工具,民眾對文化的敬畏之心也就變小了。此外,對於教育體系的調整,也令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取向改變。這些舉措都是由李登輝時期開始做,陳水扁走的則是同一路線,逐步強化。”龔鵬程表示,“儘管現在是馬英九當權,但台灣是法治社會,很多東西不是直接就能改的,只能慢慢做些調整,去平衡過去幾十年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