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http://www.CRNTT.com   2013-06-03 16:54:29  


 
政治沒能摧毀文化傳統

  2008年,馬英九上任伊始,就開始了對國學教育的調整。根據台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2010年高中語文課綱草案,文言文比率上調為最高65%,文言文參考文選則從40篇減為30篇,其中台灣題材由8篇減為3篇,並擴大文化經典取材,選修科目增列“國學常識”。雖然文言文選文減為30篇,但一度被取消的李斯《諫逐客書》、魏征《諫太宗十思疏》,重新被選入,並明定每册課文應選一課文化經典教材,範圍包括:詩經、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台當局“考試會”則規定,語文科考試命題文言文和白話文比率,各約為50%。

  不過,閻鴻中並不認為不同政權對於台灣的傳統文化教育發揮了明顯的效果。“所謂‘特別提倡’,都是政治手段,不見得實際發揮了多少效果。今天台灣的傳統文化相對大陸保留得好一些,實際上是因為它沒有被真正‘反對’過。某種程度上,台灣的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受到了反傳統政治人物的干擾後,反而激發了人們努力去爭取。”

  以《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例,“學生學習為了考試,所以價值效果不彰顯。反而是廢除了課程,把它作為選修課程後,重視這門課程的人才意識到,不僅要在政治上重視,而且要讓這門課真的有價值。”2006年,該課程被改為選修課,就曾引起社會的反彈,作家余光中、張曉風等還為此組成“搶救國文聯盟”,想要恢復課程原本地位,但以失敗告終。

  “一般的父母親會讓孩子背很多傳統經典,這些是自發的,學校裡做的其實不算特別多。這是家庭教育重視社會傳統,台灣的父母親沒有丟掉這個。此外,台灣民間有大量學者在講傳統、講經,很多大學老師自發到民間去講這些東西,這些都不是政府做為。”閻鴻中表示。

  龔鵬程也持相似觀點。“不能高估學校教育體系的作用。台灣的優勢在於傳統社會的結構沒有變,各種原生性、地方性的社團,都會在社會上延續傳統文化價值觀。這會幫助社會上的人知道他們應當遵守的一些基本價值規範。台灣的國學教育不完全依靠在學校背誦考試,主要靠家庭、社會形成的氣氛。”

  來源:時代周報2013-05-30 09:47

  作者:特約記者 李兮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