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金廈漳泉同城化
  兩岸應該維持制度化的協商,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並極大化地避免不理性的衝突,中斷交流與放任“惡意螺旋”無限擴張,絕對不利於兩岸間的和平發展。兩岸同胞希望和平共榮的聲音是迎向和平最大的力量,應促成金、廈、漳、泉同城化,未來也可藉由“金廈漳泉共同生活圈”兩岸人民常來常往的熱絡情境,讓更多人感受兩岸和平共融的可貴。……
台灣義務教育歷史教材“去中國化”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高中歷史教材中“去中國化”手法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影響。通過梳理台灣歷史課程大綱與教材的演變,我們深度分析了兩個不同版本教材的敘事方式。研究發現,目前台灣高中歷史教材普遍運用“歷史相對化”、“貶低評價中國歷史”及“從非中國的視角闡述歷史”三種敘事方式,這些手法剝離了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的聯繫,使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的理解產生誤解,從而削弱了他們的身份認同。……
台灣領導人選舉的若干規律探討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意識形態色彩濃厚,與兩岸關係密切相關,選舉結果深受複雜因素影響。從勝選角度觀察,台灣“大選”大致有四條規律:一是候選人“維持現狀”的意願、能力與民眾支持度正相關,候選人需在維護“台灣主體地位”和避免“兵凶戰危”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確保本陣營基本盤是候選人留有勝算的必要前提;三是證券市場表現是執政黨選情的晴雨錶;四是美國不反對是勝選的重要條件。衹要台灣選舉政治的內外環境未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這些規律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民進黨青年選票流失的現狀、原因與趨勢
  隨著2024年大選日益臨近,民進黨的青年選民出現了大幅流失的政治傾向。民進黨執政後的種種作為讓廣大台灣青年失望,為了挽救不斷流失的青年選票,除了寄希望於非綠陣營的內鬥與持續分裂外,民進黨也主動採取一系列措施爭取青年選票回流,但是長期來看並不能有效拉抬民進黨及賴清德的青年選票。……
經濟議題對2024年台灣大選的影響
  對於台灣經濟情勢,基本上是偏綠支持者較為樂觀,偏藍支持者較為悲觀,差距極大。經濟議題及經濟牌對台灣2024年選舉的影響,從目前幾位主要參選人競爭的態勢來看,影響應該有限。……
提增兩岸接觸質量 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加強兩岸同胞之間的接觸交流是實現心靈契合的必由之路。除了增加雙方接觸機率外,兩岸還亟需從平台、政策、文化和契機等方面提增接觸質量,拉近社會距離,提升互信水平,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為探究接觸質量對兩岸同胞群際信任的影響路徑,本文採用接觸質量量表、社會距離量表和群際信任量表,隨機抽取福建省280名大學生作為參與者進行施測。結果表明,參與者對台灣同胞具有積極的心理感知,具體反映為更親近的社會距離和更高度的信任水平。通過鏈式中介分析發現社會…
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族源神話傳說探析
  神話是口傳文學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古老的象徵形式,代表族群生命意義和信仰思維;是對人類共同語言的紀錄,有的內容雖奇異,卻為民眾所確信。神話和傳說靠口傳,世世相傳。雖無文字可供記錄,台灣地區少數民族各族亦有自己的神話傳說表述與傳示後代,關於族源或從高山或從海,針對這類族源傳說的研究,可更深入瞭解少數民族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民進黨當局建構“抗統、阻融、固獨”法律體系的影響
  民進黨當局經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一套“抗統、阻融、固獨”的法律體系,不僅嚴重侵犯、剝奪台灣民眾正常從事兩岸交流交往與參與經濟政治活動的權利權益,而且對兩岸往來交流、兩岸經濟科技合作、兩岸融合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帶來嚴重影響與後果。……
建設廈金共同生活圈,推動兩岸融合雙向發展
  加快建設廈金共同生活圈是福建省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多年來的交流合作使廈金共同生活圈已具雛形,但總體上兩地融合發展尚處初級階段,進一步建設廈金共同生活圈還存在結構性及現實的問題。要克服這些困難,實現突破發展,需要深刻領會中央新的涉台指示精神,大膽創新探索,先行先試,重點是大力推進廈金往來的平衡發展,積極發揮兩岸融合雙向發展的示範作用。……
兩岸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影響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各國、各地區政府都逐步加強政策手段干預經濟運行的力度,由此,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隨之不斷提升。在梳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理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行為影響、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海外直接投資影響、台商對大陸直接投資等相關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就台商赴大陸投資的流量特徵、存量特徵及大陸和台灣EPU指數的時序變化等特徵事實展開多角度分析。在此基礎上,立足於21世紀初以來至2019年台灣上市上櫃公司數據、大…
“兩制”台灣方案:研究基礎與進展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國在探索國家統一道路上進行的一次偉大政治創新。“兩制”台灣方案則是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上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引起了廣泛反響。在這一理念的激勵下,人們對以“一國兩制”解決國家統一問題進行廣泛探索和實踐,積纍了豐富的經驗,也為今天開展“兩制”台灣方案研究積澱了深厚的研究基礎。隨著現代化進程和中華民族復興步伐的加快,作為一項國家政治工程,加大力度推進“兩制”台灣方案…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結構功能路徑
  兩岸融合發展是當前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認知有誤區、台海外部存在干涉勢力引發高度風險時,從和平發展邁向祖國統一的重要進程,因此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具有穩定兩岸關係的意義與價值。若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觀之,可以透過經濟層面執行“適應”的功能,透過文化層面執行“模式維持”的功能,也透過社會層面執行“整合”的功能,更透過政治層面執行“目標達成”的功能,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同胞攜手開創美好生活建立堅實基礎。……
新時代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現狀、挑戰與實施路徑研究
  閩台民間基層交流是兩岸民間基層交流的核心組成,是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國家統一的基礎工程。多年來,福建省充分發揮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的獨特區位優勢,以血緣、親緣和文緣為紐帶,精心打造以海峽論壇等為代表的閩台民間基層交流品牌活動,有效推動了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規模化、品牌化和制度化,逐漸形成了以基層一線、青年一代為中心的閩台民間交流“多點開花”的全方位格局。新時代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省對台工作的重要講話和…
兩岸關係新形勢下的台灣民情
  台灣民意具有多元性、務實性、易變性、脆弱性等特點,是可以轉化也是可以塑造的。可以看到,追求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仍是當前台灣地區民意的主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然是最符合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共同心願的正確道路。……
對“兩制”台灣方案的初步思考與探討
  儘管當前台海局勢與兩岸關係面臨的危機與挑戰前所未有,但維護國家統一前景、維護兩岸和平的努力不應被放棄,兩岸學界圍繞“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展開深入思考與積極探討,對豐富國家統一理論、建構統一後治理模式、探尋達成統一的路徑都具有重要而積極的現實意義。……
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與民進黨的“台獨”框構
  分裂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國家認同危機的產物。其中,分裂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關係到分裂與反分裂的整體態勢。在理論上,認同轉變包括認同邊界、認同規則和類別關係的改變等內容。在分裂主義的發展過程中,這種認同轉變主要體現為在統獨立場上轉向“支持獨立”;雙重認同者放棄國家認同並轉而支持分裂認同。自2018年來,台灣地區溫和派的認同轉變趨勢尤為明顯。在此過程中,民進黨當局的“台獨”框架建構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國民黨在台亂局的歷史肇因與現實困境
  從歷史的角度看,國民黨今日的結局,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國民黨在90年代台灣開放領導人選舉後,在面對新的國際政治環境、社會問題和內部分裂等方面未能有效應對,導致其在島內政治格局漸趨弱勢。但同時國民黨也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供了平台與契機,並在促進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未來希冀國民黨能夠勇於面對現實困境,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在維繫島內重要政治版圖的同時,努力將台灣從民進黨啟釁導致的兩岸緊張困局中拉回到和平發展的正軌…
海峽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框架變遷與發展效應
  本研究通過回溯海峽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的歷程、成就,因應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目標,探討了兩岸鄉村振興相互借鑒、融合發展的可行方向,以期共同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增進兩岸民生福祉,夯實民心融合基礎。……
台灣經濟發展正陷全面失能衰退態勢
  台灣經濟發展是一個讓全球經濟社會都倍感驚奇的縮時變幻的緣起緣滅過程,而最近不到十年的加速緣滅,竟讓台灣經濟根本不能掙脫中等所得陷阱的羈絆,又一次讓台灣幻化成為並不光彩的另類奇蹟,同樣讓全世界經濟社會倍感驚奇,目前正陷全面衰退困境。……
“福建模式”對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效應分析
  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與台灣關係密切的福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在經濟、社會及文化融合方面探索出較具開創性、示範性的實踐路徑。閩台深度融合讓在閩台胞的“家園認同”“文化共同體”意識不斷厚實。由於福建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中具有比較優勢,閩台深度融合夯實了台灣方案的“閩台社會基礎”,而先行先試及示範效應也進一步開拓兩岸治理體系新路徑。……
   共1177條﹐第3/59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