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海峽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框架變遷與發展效應
  本研究通過回溯海峽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的歷程、成就,因應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目標,探討了兩岸鄉村振興相互借鑒、融合發展的可行方向,以期共同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增進兩岸民生福祉,夯實民心融合基礎。……
台灣經濟發展正陷全面失能衰退態勢
  台灣經濟發展是一個讓全球經濟社會都倍感驚奇的縮時變幻的緣起緣滅過程,而最近不到十年的加速緣滅,竟讓台灣經濟根本不能掙脫中等所得陷阱的羈絆,又一次讓台灣幻化成為並不光彩的另類奇蹟,同樣讓全世界經濟社會倍感驚奇,目前正陷全面衰退困境。……
“福建模式”對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效應分析
  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與台灣關係密切的福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在經濟、社會及文化融合方面探索出較具開創性、示範性的實踐路徑。閩台深度融合讓在閩台胞的“家園認同”“文化共同體”意識不斷厚實。由於福建在探索“兩制”台灣方案中具有比較優勢,閩台深度融合夯實了台灣方案的“閩台社會基礎”,而先行先試及示範效應也進一步開拓兩岸治理體系新路徑。……
深入思考精準“反獨”的若干問題
  隨著兩岸情勢的變化,精準“反獨”越來越顯現其重要性與必要性。而要力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要既瞭解“台獨”的階級成分、演變路徑,更要清楚把握民進黨為何堅守“台獨”立場、“台獨”在當今台灣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所作所為,以便穩準狠予以堅決反制。衹要我們堅持貫徹新時代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祖國的完全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2024:台灣的選擇
  2024年台灣大選進入期中進度,對此次選戰所進行之環境與主題的澄清,以及藍綠政策選項的詮釋,或助益選民對手中選票之分量有更富責任性的思考:前者之環境澄清關乎為什麼要慎重而選,後者之主題詮釋牽繫所慎重選擇的是什麼,同時進一步審視藍綠雙方所提供選項之特殊性所在。……
台灣中華文化總會發展歷程及其影響
  台灣中華文化總會在半個多世紀中數易其名,它在每個階段均受到台灣歷屆領導人的重視而肩負各不相同的任務。兩蔣通過它來增強國民黨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李扁利用它來“去中國化”,搞“台灣文化”;馬英九時期的中華文化總會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催化劑。蔡英文接任會長後,中華文化總會名存實亡,成為民進黨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重要平台,正在并將繼續作為“台獨”勢力實現“邁向國家正常化”的“橋頭堡”,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祖國和平統一構成深層次的障礙。…
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況初探
  本文初探“台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況”,除說明台灣當局對文化遺產之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與維護機制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推廣方面,梳理了各年齡階段之非遺教育,并針對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之可能發展提出拙見。……
淺析中美台對“台獨”的認知與立場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強調,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勢力留下任何空間。大陸適時制定、實施的《反分裂國家法》,針對“台獨”勢力企圖推動的“法理台獨”,出手“以法遏獨”。蔡賴兩人“台獨”的大方向雖一樣,但蔡、賴的論述仍有區別。有別於蔡英文近年來著重於重新定義“中華民國”,而賴清德強調重新定義“台獨”。過去10年,兩岸關係一步步從當時的互信發展,演變到今天的瀕臨破裂,本質上是美…
拜登政府“印太”棋局中的台灣
  隨著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印太”戰略的升級、推行,台灣在拜登政府“遏華棋局”中的重要性亦不斷上升,并成為可能在中美間引發正面軍事衝突的地區焦點議題。鑒此,本文首先辨析特朗普、拜登兩屆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和印太戰略中對台灣、台海事務的定位及其政策取向;然後聚焦拜登政府執政兩年來的實際行為,總結其對台政策的實質和策略偏好;最後研判在拜登政府加速推進印太戰略的背景下,美台關係的發展前景及其對台海局勢、中美關係與東亞和平的影響…
淺析中期選舉後美國涉台的新特徵與風險動向
  美國中期選舉後,共和黨重新奪回國會眾議院,使得美國政治權力結構發生一定變化,這也對美國涉台政策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從中期選舉後美國涉台的新特徵來看:首先,美國涉台可能出現“府會分離”特徵,政府與國會在介入台海問題上將呈現出一定落差。其次,美國涉台“國會核心化”特徵將進一步凸顯,國會驅動下的局部風險依舊突出甚至可能更顯著。……
推動高雄與廈門港口經濟合作,促進兩岸城市交流
  台灣“九合一”選舉後,民進黨當局面臨島內要和平要發展的民意壓力增大,同時兩岸的防疫政策也作了調整,地方性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因而面臨新機遇。推動高雄市與廈門市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而加強兩市港口經濟交流合作是較好的切入口。高雄港口經濟發展經歷了興衰過程,目前要擺脫發展困境,關鍵在於突破兩岸關係僵局,加強與大陸港口經濟的交流合作。……
從兩岸政經關係發展看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的前景
  縱觀1979年以來的兩岸政經關係不難看出,兩岸政治相向而行時期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持續融合與發展,尤其是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2008年—2015年兩岸經濟合作進入制度化合作階段;兩岸政治上背道而馳之時,兩岸經濟合作與發展則出現倒退。……
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台灣社會群體結構演變與特殊群體現象
  台灣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社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台灣社會出現不同的族群或群體,還有不同歷史時期不受關注的不少特殊少數社會群體。不同族群或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社會心理特徵與複雜的兩岸情感。我們常常習慣性用所謂四大族群觀察台灣社會結構,其實是不完全準確的,需要從微觀層面瞭解與觀察台灣社會特殊群體現象,進而全面、歷史地認識台灣社會群體結構的特殊性與複雜性。……
知中疑美:拯救台灣的中道
  朱雲漢逝世後,我仔細回想他以清冷的批判意識倡議“知中疑美”,其實傳承了胡佛教授當年創立“澄社”時的“中道”理想。胡教授生前經常對老友慨嘆:在“民粹主義”盛行的台灣,學術界講究的是“西瓜偎大邊”,所以很難找到“中道”的市場。然而我卻相信:他們師生二位“窮其一生之力”所提倡的“知中疑美”,正是拯救台灣的“不二良方”。……
兩岸“破冰”的歷史記憶與啓示
  30年前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對兩岸關係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汪辜會談”之所以能够成功舉行,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得到兩岸強大的民意支持。“汪辜會談”的重要啓示是:台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家裡的事,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兩岸協商談判的地位“平等”,大陸沒有“矮化”台灣;兩岸可以“求同存異”,更需要“聚同化異”。……
“汪辜會談”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的再考察及其啓示意義
  從國民黨敗退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經歷了“隔海對罵”和“單方喊話”階段。20世紀80年代後期,台灣當局允許台胞到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往實現零的突破。為解決兩岸交往中出現的一系列具體問題,海協會和海基會因此成立,雙方在達成“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舉行“汪辜會談”。……
台灣的政黨輪替:狀況、特點與趨勢
  2000年台灣“大選”後國民黨下台、民進黨上台執政;2008年民進黨下台、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台灣出現政黨輪替。到了2016年政黨輪替再現,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至今台灣經歷6次“大選”和3輪政黨輪替。筆者對這6次“大選”選舉結果和數據進行梳理,結合這3次政黨輪替時選舉基本情況,分析其特點,從政黨認同的視角對台灣政治發展態勢提出看法。……
台海變局下的兩岸關係:矛盾與問題
  近年來,中美及兩岸在台海的力量對比和互動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中美、兩岸、美台關係結構出現顯著變動,台海變局出現。隨著中美競逐的加深,兩國圍繞台灣問題的主權與霸權矛盾,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愈加深刻,并與兩岸間的主要矛盾形成叠加,進一步凸顯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矛盾性、衝突性和對抗性。……
台美關係的觀察與思考
  兩岸統一的障礙在美國,亂源在台灣。美國以維護其霸權、遏制中國崛起為目的,運用“台灣牌”不斷在台海地區拱火,試圖以代理人戰爭“以台制華”,打斷中華民族復興進程。台灣民進黨當局則視中美博弈為“以戰謀獨”的天賜良機,一方面配合美國,想方設法刺激大陸做出強烈反應,營造台海緊張局勢;另一方面“以武拒統”凝聚大選基本盤、拓展中間選民票源;更是用“倚美謀獨”凝聚朝野共識,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在國際上挑戰一中原則。……
島內“台獨教育”發展演變與對青年“國家認同”的遞進影響
  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心理基礎是台灣民衆的“中國國家認同”,而正處於思想萌發和激進時期的台灣青年在思想上的“國家認同”,對於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科學教育與國家認同觀的形成有緊密的關係,台灣教育政策的變遷對民衆的“國家認同”觀產生了重大影響。扭曲真相、重塑認同、歪曲史觀的“台獨教育”割裂了兩岸精神紐帶,解構了“一個中國”的根基。因此為早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加強文化溝通和教育,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新時代推進實現祖國統…
   共1180條﹐第4/59頁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