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崛起:需要健康的國民心態支撐和引領
李勇(江蘇)
本刊特約撰述

  健康的大國心態的內涵

  那麼,一個健康、理性的大國心態和國家意識又是怎樣的呢?它不是那種動輒懷念自己先前闊過的炫耀或者曾經悲痛現在富裕,也不是自己未來強大了就能怎樣的幻想,這些實際上都是弱國心態和非理性的國家意識。托克維爾從國家與人民切身利益的關係上揭示了大國心態的真實源泉:在那些以尊重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保護每個公民的自由、幸福和安全為立國原則的國度,很容易發現自信、寬容、平和、關懷的精神狀態。自信來自對生活基本前景的無憂,寬容來自彼此公平的社會經濟地位,平和來自無憂無慮生活後的積澱,關懷來自充滿關懷的氛圍。

  培育健康的大國心態

  顯然,當前我們還缺乏培育這樣的大國心態和國家意識應有的社會土壤。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蓬勃振興也伴隨著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如利益集團對國家政策的“綁架”,腐敗的高發,以及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等;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法治社會也還只有很短的時間,司法作為社會公平的調節器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政治體制改革的壓力依然存在;農村經濟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困難;醫療、教育和衛生等公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在現在這樣一個兩極分化嚴重、道德幾近淪喪、個人權利不彰的社會,健康、理性的大國心態和國家意識似乎仍是一種奢侈品。

  2006年初《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新聞中心就“你心目中的中國國家實力”舉行了聯合線上調查。結果顯示,有62.6%的人認為“經濟高度發達”是中國成為強國的最關鍵因素。民眾把經濟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中國要成為一個強國,不是要做一個經濟動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指出:“由於這幾年中國的發展,帶給大家的信心指數在增加,在信心增加的同時,造成了民眾對一些問題的忽視,經濟成為我們發展的一個指標,但如果經濟成為唯一衡量的目標,瘋狂追求經濟,那將帶來很多後遺症,對生態、社會環境、人的影響很大。”

  只講經濟發展而不顧及社會正義的國家是無法成為世界大國的。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只有當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有助於改善該社會境遇最差的弱勢群體的生活,使其能夠從社會的發展中獲益,這種貧富差距才能夠被視為是正當的,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正義的社會。用鄧小平同志的話說,就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為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一個國家的崛起,自然要受到其他文明、其他制度的競爭,而不僅僅是經濟力量。中國近代以來落後的根本原因,乃是中國文明喪失了世界領先地位,由於不能提供解決自身和人類面臨重大問題的方案,中國文明在全球文明競爭中,曾經陷於危機困局。當代中國能否徹底走出“歷史悲情”情結、樹立健康的大國心態、構建起理性的現代國家意識,直接關係到一個經濟民族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民族。顯然,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你心目中的中國國家實力”線上調查結果還顯示,有51.1%的人認為“中國目前的國力非但不能和美國相比,即使和德國、日本相比,也有明顯差距”;另有37.77%的人認為“中國現在仍然面臨非常複雜、困難的國內和國際問題,至少需要50到100年才能成為世界強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調查所提供的民意和數字,“反映了中國民眾認知能力的成熟,民眾對於國家的認識更加理性了,這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信號。”整個國民心態對於國家、對於世界的認識,正在向務實、平和、理性和寬容的轉變,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有理由相信,舊邦定有新命,古老的中國一定能為偉大的人類歷史進程再增添上濃烈的一筆!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