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1月號,總第9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未來三年美國對華政策與中美關係

  姚雲竹:神話相互消失中美走向務實




  最近幾年,整個中美關係的趨勢還是有著一些比較明顯的變化的。零五年下半年,從七月開始的賴斯訪華、拉姆斯菲爾德訪華,到小布希訪華,幾乎每個月都有密切的高層互動。

  前一段時間關於中美關係的論壇、討論、辯論,內部的、公開的,相當的多。中美關係的總體發展趨勢,我個人認為是可以認定的。

  從中更多地需要美的合作到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合作

  首先是中美關係從中國更多地需要美國的合作,慢慢地發展為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合作。這個趨勢在零五年表現得比較明顯。九月二十一號佐立克在他的講話中明確承認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中國是崛起很快、發展很快的一個大國,此前美國所做的是要把中國納入國際體制,以後則是要敦促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布什和賴斯也在不同場合強調中美關係既重要又複雜,作出這種表述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崛起。雖然力量的強弱對比沒有發生根本轉變,但是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大,其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與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九一一以後中美之間出現合作的契機,中國抓住這個機會擴大了與美國在國際事務中進行合作的領域。在解決朝核問題的過程中,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這恐怕也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最為積極的一次。

  從中國更多地需要美國的合作,到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合作,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

  我們界定中美關係時經常說“中美關係穩定是大局,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國一直這麼認為,在外交實踐中為了保持中美關係的穩定,中國可以犧牲一些不太重要的利益。但是現在美國也漸漸意識到,中美關係對他們來說也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保持中美關係的穩定也是大局。記得可能是九八年美國國防部長科恩訪華時演講,他說,冷戰結束了,我們要採取的對華政策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至少有兩種選擇......可以選擇與中國合作,也可以選擇與中國對抗;不管我們選擇甚麼,我們都可以贏。但是,我們選擇了合作。他當時說美國選擇合作好像是給中國一個恩惠,何去何從要看你們中國的。在那個時候,美國人的心理狀態就是美國對中國很重要,但是中國對美國並不是同等重要。現在美國人慢慢意識到,雙方相互之間都很重要了。

  從“鬥而不破”到“和而不同”

  中美關係的另一個變化也涉及到我們對中美關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鬥而不破”。中美之間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大家總是要鬥來鬥去的,“不破”是因為中美之間有著最基本的共同的核心利益。

  我認為現在出現的一個變化是,過去“鬥而不破”是以“鬥”為主導的,以鬥求和,鬥爭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出現的狀態,是否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表述就是在和平相處中包容我們之間各種各樣的分歧。

  神話相互消失走向現實理性

  另一個是中美關係從神話走向現實。過去中美關係中有很多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神話,比如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感覺好得不得了,對中國古老文化著迷,含有很多神話的東西。而中國對美國,也有很多神話因素,以為美國甚麼都好。

  但是慢慢地,大家通過各個層面非常密切的接觸,這些神話慢慢消失了。神話消失之後,就會變得很現實------美國不錯,但是也有問題;中國也不錯,但是也有自己的問題。

  其實中國研判美國也有不同的意見,如美國在構築圍堵中國的包圍圈,美國絕不會容忍中國的強大,中美之間軍事衝突不可避免等。美國也有同樣的論調。在過去十幾年,中美之間有各個層面的廣泛接觸、互動和磨合,使得雙方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瞭解。互相瞭解了,處理關係時知道應該期待甚麼,不應該期待甚麼,這樣就比較務實,不會像以前那樣講簡單絕對的話。

  在定性中美關係時,有時候大家說是最好的時候,有時候說是最壞的時候。現在既不是最好的時候,也不是最壞的時候,但卻是中美關係慢慢走向理性的時候。可以說,現在是中美關係最理性的時候。

  理性化是一個好現象,不需要用好和壞來界定關係。雙方互相都知道想從對方要甚麼,也知道對方是甚麼樣的,能給我們甚麼,那麼我們就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目標,期待成果,進行工作。

  中美關係越來越理性,所以我對中美關係的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祗要我們自己不想當蘇聯,美國也不會把我們真正當作蘇聯,這種感覺也是相互的。

  中美關係進入這種狀態以後,慢慢會走向成熟,雖然也還會有些問題。

  傅夢孜:台灣和軍事安全問題是中美關係的主要障礙

  中美關係發展到現在,態勢是發生了一些變化。最核心的問題,是台灣問題仍沒有變。

  其次是雙方對對方的戰略意圖的疑慮和警覺的問題。一個是中國在發展的時候,我們對周邊的地緣政治、經濟的影響擴大。

  另外我們在台灣問題上通過反分裂法之後,中美之間的軍事交流在前幾年處於停滯狀態的狀況有所改變,不久前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華,軍事交流有了實質性的恢復。

  美國原來是懷疑中國要擠占美國的利益,要把美國趕出東亞,搞封閉性的地區主義,包括上海合作組織。美國想對此組織派遣觀察員,但認為是中國不讓美國進。可是這並不是中國的問題,這是一個多邊組織,不是我們一個國家就說了算的。但是美國對此確實有巨大的疑慮。

  當然我們對美國也一樣,九一一以後我們與美國站在一起反對恐怖主義,這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但是中國的戰略家回頭看這幾年來,美國在我們週邊搞的這一套,像美日同盟、亞太軍力部署、深化美印關係、中亞軍事基地存在,可以說我們周圍站滿了美國大兵。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們就完全是針對中國的,但是客觀上形成的對中國不利的軍事態勢,明顯擺在那。

  所以我認為,中美關係現在的關鍵還是台灣問題,和對雙方戰略意圖不明的問題。包括軍事上面的問題,也屬於這個範疇。

  姚雲竹:未來三年的不穩定因素

  中美關係在調整,雙方合作的意願都比較大,都在尋求甚麼領域可以“和”。所以在中美關係中我們過去常提到的經貿、人權、台灣這三個方面,雙方都開始試圖找到一些“和”的領域。

  軍事關係不夠穩定且一直比較容易受傷害

  未來三年中美關係的發展中,還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第一個就是中美軍事關係。中美軍事關係本身就滯後於中美整體關係的發展和改善,是雙邊整體關係中比較差的關係。每次中美關係中發生意外、出現危機,軍事關係都是受傷害、受損失比較大的。

  經貿關係、政治關係雖然受影響,但是能夠維持。而幾次危機發生後,都是最先終止軍事方面的交流。未來三年中美軍事關係仍很難有大的突破。不久前拉姆斯菲爾德訪華,作為新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來訪具有象徵意義,但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還要進行艱苦努力。

  中美發展軍事關係的焦點,現在集中在軍事透明度問題上。美國要求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中國要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決定如何透明和透明到甚麼程度。我預感軍事透明度問題將成為中美發展軍事關係的障礙。

  “十字路口”意指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

  美國對中國施加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壓力不僅會繼續存在,還有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美國反反復復說中國處在十字路口,不是指中國是不是要繼續維持經濟的高增長,而是指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要發生變化。因為他們認定,如果政治體制不發生變化,中國越強大,對美國越是威脅。而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這個水準,到了決定自己保持甚麼樣政治體制的時候了。

  所以美國人所說的“十字路口”,說來說去實際上是一個政治體制的問題,是壓著中國要有政治體制方面的變化。

  這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三十幾年來我們一直面對的問題。但是對這個問題,我覺得到目前為止,雙方都是採取了比較務實的態度。就是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認可,讓中國人民得到了實惠,中國的發展也很快。那麼,有甚麼理由讓一個國家的人民放棄一個運作得很好、能讓大家迅速致富、能使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的制度?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講經濟發展方面,我們確實比很多實行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要快。就像剛才我所講,政治體制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延續,也是人民意志的延續。胡錦濤在針對布希提出的“中美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而提出的五點建議裏面,最後一點就講到了要加強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我覺得通過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會越來越多。

  跛腳政府比較難有作為

  未來三年中美關係面臨的不穩定因素還包括布希政府將進入跛鴨狀態。其實,由於伊拉克戰爭等問題,本屆政府已經提前進入了跛鴨狀態。這種狀態影響到布希在中美關係方面的作為,而中美關係在過去幾十年中總是擺脫不了美國總統選舉週期的負面影響。目前布希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有了一定共識,政策思路也比較清晰,但能有多大的作為卻成了一個問題。從零六年開始美國就要進入總統選舉週期,對華政策會不會又一次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的犧牲品,需要我們繼續觀察。

  袁征:美國戰略利益界定受意識形態影響

  意識形態的問題從來沒有消失,這個可能是大家的共識。不過,我認為中美之間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僅沒有減弱,甚至有所強化,祗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了。美國老是擔心中國,包括大家講的為甚麼美國人老是要中國進行政治體制變革。為甚麼?講到底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從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以來,在美國國內興起的“民主和平論”,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美國的學者、智囊團,而且小布希政府的各個要員,都認可這個理論。依照這種論點,在他們看來,民主國家之間戰爭很少,可是中國現在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共產主義國家,和美國完全不同。美國人認為你中國的意識形態與我美國的是不一樣的,你快速發展、強大了以後,到底會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依照傳統的歷史經驗,你肯定要和我作對,因此我必須加以防範。

  這就是說,戰略利益和意識形態,等於是攪和在一塊。一旦有了這個思想以後,就會影響美國對自身戰略利益的界定角度。所以就目前來說,意識形態祗不過是換了一個方式來表現;而與戰略利益結合在一起,這個影響力實際上是更為深遠。未來布希政府在對華人權問題上不會大做文章,更多的可能是做做秀,以便向國內選民交代,但中美兩國之間意識形態的分野,根本就沒有消除。

  美國為何不斷掀起對華政策的辯論?為何有明顯不同的觀點?實際上,不管是主張交往的溫和派,還是主張圍堵的強硬派,他們的一個主要擔心點就是中國的未來不確定。

  假設中國是一個他們所認定的西方式民主國家,可能更多地是純粹的戰略利益的考慮,而耽心要小得多。但是現在為甚麼美國這麼耽心?我覺得意識形態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一旦美國認定你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即使不能確定威脅的程度,一種保險的做法就是拉攏一個國家進行更好的合作,牽制你疑慮的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