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新聞公報」中,雙方一致認為應該實現中國首腦訪日和在國際會議的場合,兩國領導人進行頻密的會談;雙方推動共同歷史研究、防衛交流等具有前瞻性的、範圍廣闊的合作和交流。
本人認為以下3點尤其重要。
(1)建立戰略性的互惠關係
在「聯合新聞公報」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中兩國的領導人同意共同努力把日中關係推向更高層次,努力構築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把一向以來的日中關係框架作出一大轉變,是在預言一個令新的日中關係時代的來臨。這是日本方面首次將日中關係規定為「戰略關係」。這正如實地表示了日本的對華政策新思維。
是否將日中關係以「戰略」這一詞彙來形容的爭論,是日中之間這十年來的一個懸案。中國在開展其大國外交之中,於1996年宣佈和俄羅斯的關係是「戰略性的協調伙伴」。1997年江澤民國家主席訪問美國時和克林頓總統之間,同意以「建設性的戰略伙伴」為目標。雖然現在的布殊政權避免將中美關係表現為「戰略性伙伴」或「戰略性關係」字眼,但2006年4月胡錦濤國家主席訪美時,正如布殊總統親自提及的「中美兩國之間有很多共同的『戰略利益』」,可以說中美兩國對中美之間的戰略關係的認識是有默契的。
可是,在1998年江澤民國家主席訪日時所發表的「中日聯合宣言」中,只形容兩國是「和平及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當時日中之間並沒有使用「戰略」的字眼。中國現在正尋求一個多極化的國際社會,她在1998年時,並沒有把日本放在與美、俄同等地位的大國看待。
再者,據說日本以往亦只把「戰略關係」適用於像美國這樣的有共同價值觀的同盟國關係上。由於兩國政治體制的迥異,對於將日中關係置於「戰略關係」一事上,亦有認為需要慎重考慮的意見。
及後,中國相繼發表和東盟(ASEAN)、歐盟(EU)、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是「戰略伙伴」,則由2000年前後開始,對日本也開始提及「從戰略高度重視日中關係」,尤其是胡錦濤就任國家主席之後,「戰略性地」重視日本的態度就更為明顯。現時日中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渠道日中外交次官級對話﹝日方代表為谷內外務事務次官、中方則為戴秉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日方稱之為「綜合政策對話」,中方則稱之為「戰略對話」的這一情況,可以說是象徵著日中之間對「戰略」一詞的各自想法。
這次日中雙方達成共識的「戰略互惠關係」上,可以視之為包含了空間及時間的二個概念。有關前者,現時的日中關係,除了要處理歷史問題、東海問題等二國之間的問題外,還要謀求在政治、經濟、安全保障等很多的範疇裏,包括地區性和國際性的問題上也要合作。安倍首相曾就「戰略互惠關係」指出,「這就是要建立一個立足於共同利益上的互惠關係」,也是就北韓發展核武及導彈、聯合國改革、東亞地區合作、能源、環保合作等問題交換意見,找出共同目標的一種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