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公”海綿裡的“水” 還得再擠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7 10:15:40  


  中評社北京7月27日電/在國務院要求的截止日期之後,中央部門陸續公布了“三公”經費。截至目前,98個中央部門中,已有80多個公布了“三公”經費,如果從第一個“吃螃蟹”的科技部算起,從4月14日開始,中央部門曬三公已經持續了3個多月。誰將成為最後的公開者,謎底可能很快就要揭曉。

  新華每日電訊今日刊登評論員文章稱,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圍觀中,媒體和公眾從一開始扳著指頭計算、自制表格對比,到目前關注的熱情似乎在降低。放到公眾面前的,是一堆各自孤立卻差別巨大的數據,但關鍵的人均數據和“三公”經費占總支出的比重,卻付之闕如;在公布的形式和時間選擇上,一些部門也花了不少心思,有的通過官網一角低調公布,有的趕在周末和半夜扎堆公布,處於輿論漩渦的鐵道部和紅十字總會,也悄然公布了“三公”數據。

  種種跡象表明,“三公”經費的公開,主要還是迫於國務院的壓力,一些部門缺少公開的動力,也缺乏必要的誠意。最突出的表現是,媒體和公眾通過自己動手對比和計算發現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合理的回應;缺少細則和說明的公開,也帶來了監督難題。

  “三公”經費公布的拖拉和遲滯,肯定不是技術原因。稍微了解一些財政運行情況的人都知道,中央部門經費基本上都是財政撥款,每一筆開支,都應該納入預算。去年的財政支出,早已執行完畢,今年的預算也已執行數月。所有預算的制訂,按規定都要經過“兩上兩下”,預算和決算情況,都要經過人大批准。包括“三公”經費在內的開支情況,數據都是現成的,公布起來不應該這麼難。之所以步子如此拖拉,很可能是出於其他不便明說的原因和考慮。

  文章稱,雖然比國務院設定的期限晚了些,但公開了總比不公開強。僅是從公開的先後和詳細程度,也可以給不同的部門打個印象分,有人根據公布情況,列出了榜單,評出“最精確獎”“最快回應獎”“最受期待獎”,其中褒貶自知。從公開的孤立數據中,媒體和公眾還是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不同部門之間接待費差別巨大、有部門因公出國(境)支出占五成以上,應該就高還是就低,多少是出於公務需要,都值得進一步追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