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兩岸和平發展政治基石:九二共識不可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1 00:32:13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兩岸共同意識形態”的建構

  兩岸除了共同的相互依賴的經貿交往等物質基礎之外,還要有觀念性的共同認知體系。本文嘗試提出“兩岸共同意識形態”這一概念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基礎。

  總體而言,意識形態指由各種觀念構成的意識體系,它依附於一定的社會文化制度,是一個共同體內形成共識的基礎。本文提出兩岸“共同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指的是一種兩岸共同的思維與認知體系,其作為兩岸建立合理交往行為的動態化基礎,也是兩岸最終達成徹底和解的前提。這一意識形態形成於兩岸交往的過程中。(注5)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建立於兩岸共同利益之上的兩岸共同利益觀念;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理解;共同的主體交往與行為規範;共同認知的社會公正與政治民主價值;對中國近代史的共同歷史論述;對中華文化精神內涵的共同理解;兩岸兩會之間簽署的一系列協議和達成的共識等等。而且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隨著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內容會不斷地豐富。

  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提出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並做了自己的理論嘗試。他的重建很重要一點就是建立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的“主體--主體”的範式來取代“主體--客體”的範式。“交往行動理論構成了哈貝馬斯幾乎全部理論活動的基本內核,而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問題就是主體間性問題。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體現在交往行動觀、交往進化觀、交往規範觀、交往理性等一系列富有個性特徵的理論中。”(注6)所謂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它是“現代西方哲學範疇。指這樣一些事物,它們不獨立於個體主體或人類意識存在,又具有對每一主體都通用的超個人性,或達於一致的途徑。這種共通性或一致性,依其上下文關係被譯為‘主體間性’”(注7)

  因此,立足於“主體間性”的主體間交往行為是哈貝馬斯意義上最重要的社會行為,他提出了社會進化的動力機制主要在於交往,而主體的交往在於學習。“行為主體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和主體間的交往中,把外部結構轉變為內在結構,屬於思想、觀點、道德、能力的學習過程。道德發展、自我同一性和社會(集體)同一性是一致的”,“主體的學習不僅包括認知與技術的學習過程,也包括道德和實踐學習過程,後一維度的學習過程導致交往資質的獲得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這是社會進化的根本動力。”(注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