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棗木杠子亂彈”變奏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10:04:22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光明日報》報道,隨著敲擊棗木杠子發出的脆響,舞台上的幕布徐徐開啟。二胡悠揚,揚琴竹笛之韵,如流水般傾瀉而出。高俊梅等演員神情專注,手持棗木杠子、碟子、盤子,邊敲邊引吭高歌。台邊樂手、唱手或坐或站,隨意哼唱,似“說盡心中無限事”……一曲極具鄉土氣息的“棗木杠子亂彈”在山東廣饒的大地回響。

  雅俗共賞的民間小調

  “棗木杠子亂彈”是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一種獨特的民間小調,俗稱“小調”、“雜八調”,有曲調七十餘種,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稱,流傳五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它靈活多樣的表演形式和優美的曲調仍為當地群眾所喜愛。

  “棗木杠子亂彈”的傳人李雲太老人今年已76歲,他從12歲開始學習“棗木杠子亂彈”。至今,他仍能回憶起當年跟鄉親們一起一邊幹農活,一邊哼唱“棗木杠子亂彈”的情景:藍天之下,碧野之間,這邊唱來那邊和,其樂融融。

  李雲太老人介紹,“棗木杠子亂彈”的曲調系集體創作,由民間藝人口耳相傳,一直流傳於大王鎮大王西村一帶,是當地農村盛行的文藝表演形式,每到冬閑時節,村民們凑到一處,且彈且唱,自娛自樂。

  大王西村黨支部書記李華回憶:“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大王西村商賈雲集,商鋪開業或本地節慶、大戶人家舉行婚禮,都要請人演一段‘棗木杠子亂彈’以示慶賀。多年來,這一小調遠近聞名,漸成氣候。農閑的夜晚,鄉親們都在煤油燈下搖著馬子鈴鐺,敲著農具、小板凳或棗木棍子一起連唱帶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