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會把它與“刻板”、“陳腐”、“明清科舉”聯繫起來,禁錮思想,戕害人才似乎已是歷史定論。“這是在開歷史倒車!”“難道要重開科舉?”“杭州這所中學竟然‘複活’僵屍!”等非議不絕於耳。然而,在一些媒體評論看來,這些吐槽的人也許從未看過八股文,對其形式、內容、思想一無所知,卻也人雲亦雲地在起哄,才是“八股”思維。
《北京晨報》評論《八股文進教材未必是壞事》說,八股文這種對仗的、儀式感很強的文章,在當下引入中學課本,不僅能讓現在的孩子重新感受母語的豐厚意味,也是對逐漸流行的“網絡語言”的矯正,更是對整個中國語言乃至整個社會文學質地的一種必要維護。《南方都市報》評論《“八股文入教材”是教育的理性回歸》認為,八股文由於受時代的局限,確有許多的缺點,但並非一無是處。揭露科舉制度腐朽和毒害的《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也在《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明確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八股文並非都是些食古不化的迂腐之作,歷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師參加過科舉,留下過很好的八股文,借鑒傳統文學的一些精髓,也是對傳承傳統文化的嘗試和創新。這裡有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南方都市報》評論說,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學術應有的局面,也是教材編寫應該堅持的原則。不要說八股文確有其精華篇章,退一萬步講,即便八股文真的一無是處,讓學生了解八股文,或者是作為反面教材供學生批判,像打防疫針一樣提高學生的免疫力,不受其毒害,也還是有益的。《華西都市報》評論《八股文歸來不必聯想太多》更是認為,今時今日的社會氛圍,遠非八股取士時可比。社會流動性的增加、開放性的提升等等,都說明八股文的負面影響發揮的土壤已經不複存在。在現在,擔心學生學習八股文,導致僵化思維,無異於痴人說夢。課堂學習有能力也有條件,對八股文進行優劣取舍。更何況,互聯網時代,學生認識世界的途徑,不再局限於一兩本教材,幾篇文章。八股文所謂的負面影響,幾乎難以影響現在的學生。
杭州高級中學的老師說,當前中國的孩子在寫作上“想法好,但寫出文章來卻沒有體制”,會出現新聞報道寫成散文,散文寫成議論文的情況,學習八股文則可以讓學生的文章有“體”。的確,八股文層層遞進,條分縷析,起承轉合,嚴密圓滿,能夠流行數百年,自有其獨到可取之處。說到底,八股文只是一種文體,而文體無高下,至少八股文從形式上不輸於某些“新八股”的作文範文。當然,靠學一兩篇八股文就能讓學生的文章有“體”,恐怕也是太過一廂情願,畢竟,文章好壞取決於思想內容,而不在形式。(來源:每日新報 作者:宋學敏 本文略有删節) |